城市中心历史街区多维度保护模式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4

城市中心历史街区多维度保护模式构建

潘航

ConstructionofMultidimensionalProtectionModeoftheCityCenterHistoricBlocks

潘航PANHang(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500)(CollegeofTourismandGeoscience,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650500,China)

摘要院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地方性文化集中展现的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与历史街区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历史街区保护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对城市中心历史街区现实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城市中心历史街区在土地利用、传统商业发展、地方性文化保护、街区保护和修缮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提出了历史街区空间维度、时间维度、文化维度(TSC)“三维一体”的多维保护模式。以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为研究实例,将历史街区多维度的保护模式与文明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相融合,探索文明街历史街区整体、活态保护的新思路和新方式。

Abstract:Historicblockisawindowofthecitylocalculture.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citydevelopmentandhistoricblockprotectionisincreasinglyacute.Thehistoricblockprotectionisanimportantproblemwhichneedstobesolvedintheprocessoftheurbandevelopment.Thepaperpointsouttheproblemsofhistoricblockintheurbancenterattheaspectoflanduse,thedevelopmentoftraditionalbusiness,localcultureprotection,blockprotectionandrepairbaseontheanalysisitspresentsituation.Accordingtoth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principleofauthenticityandintegrity,itputsforwardthemodeofmulti-dimensionalprotectionofhistoricblockswhichintegratespacedimension,thetimedimension,culturaldimensioninone.ThepaperchoosesKunmingWenminghistoricblocktostudy,combinethemodeofmulti-dimensionalprotectionandthepracticeofWenmingblockprotectionandtoexplorethehistoricblockintegral,thelivingconditionoftheprotection.

关键词院历史街区;文化遗产;多维度;保护模式

Keywords:historicblock;culturalheritage;multi-dimensions;protectionmode

中图分类号院TU984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02-0300-030

引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多是以古代或近代城市布局为基础,形成以古城或老城区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张发展的格局。由于受到先期城市布局影响,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区是历史文化景观较为集中区,这里蕴含着城市诸多特有文化元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速度日益加快,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众多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盲目追求城市建设和发展速度,对老城区及历史街区进行大规模地改造,导致了部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风貌消失。

1历史街区TSC多维度保护的理论框架1.1“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是关于文化遗产的评定重要原则,同时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依据。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历史街区保护和再生的现实需要。《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指出一处文化遗产提名地的价值通过各种不同的特征得到了真实、可信的表现,则可以被看作符合真实性的条件。完整性是批判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及其品质是否处于完整无缺和健康无损状态的标准。《西安宣言》中强调保护文化遗产及其环境,包括人为与自然的、传统与现代的、有形与无形的要素。

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侧重点不同,“真实性”强调文化遗产的内在属性,“完整性”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的外在表现。真实性和完整性两方面要求是相互联系的,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以真实性为基础,没有真实性也就失去了遗产价值存在的价值;而真实性也需要完整性为支撑,遗产周边环境的破坏,使其真实性也大打折扣[1]。

1.2遗产保护原则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启示遗产保护界的原真性概念经历了从强调物质遗产的本身到强调物质遗产相关的非物质元素,从强调物质遗产的现状到强调物质遗产的时空演变过程,从物质之间的关系到强调物质与人关系的过程[2]。完整性原则由最先对自然遗产的评价逐渐应用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批判。依据上述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及其变化趋势,在历史街区保护中要重视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历史街区的保护需要对历史街区的范围进行准确的定位,保证历史街区保护达到足够的规模,注重历史街区周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保存和保护;其次,历史街区的保护过程中注重传统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同时,强调对历史街区传统与现代的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周边环境包括不同时期的、无形存在的传统文化及活动;再次,历史街区要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精神感受,保持历史街区环境中的有形和无形要素。

1.3历史街区TSC多维度保护模式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仅应包括对建筑遗产及景观风貌的空间平面保护,同时还应注重对历史街区时间维度和文化纬度纵向维度要素的保护。历史街区TSC多维度保护模式是指:从时间维度(T)、空间维度(S)和文化维度(C)三个层面对历史街区的各个要素进行横纵双向的保护。与传统的注重建筑实体的保护理念相比,该模式的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内容更为完整和真实,能较为全面地保存和展现历史街区的整体景观和风貌。

1.3.1时间维度保护(Time)“时间维度”层面的保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各个时代历史街区建筑风貌;一个历史街区的现状不是历史街区建成后一直保留至今的,而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部分景观随时代变化而发生改变并逐渐积累的结果。历史街区的风貌反映的是街区不同时代特色的历史遗存在一个区域内的叠加,体现街区历史发展变迁的完整过程。第二,不同时期的城市文脉;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留存下的历史印记[3]。历史街区的文脉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历史街区在发展中形成了一条或多条文脉,每一条文脉都是历史街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体现。

历史街区不同时代的多样文化是一个历史街区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应尽可能地保持历史街区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文脉。第三,建筑修复的手段;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尽可能的使用修复建筑本身传统的或相似的材料和技术,保持历史建筑原有的布局和位置,避免单一追求建筑外观的相似性,而应该更注重历史建筑修复对建筑本体各方面的原真性的保留,使建筑保持真实原有的状态。此外,建筑修复会涉及到建筑功能的选择,历史街区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具有居住功能和商业功能,历史街区修复保护可以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前提下,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1.3.2空间维度保护(Space)“空间维度”保护强调历史街区范围内“街区风貌核心保护区”、“建筑风貌控制过渡区”和“街区景观协调边缘区”的合理划分和构成的完整性,对不同的分区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首先,“街区风貌核心保护区”是历史街区风貌保存较好、历史建筑规模较大、价值较高的区域,它是整个历史街区的核心地带,主要以商业功能为主,该区域尽可能的保留古老的历史建筑,维持原有的文化氛围。其次,“建筑风貌控制过渡区”属于历史街区周边环境的组成部分,以保留和翻修建筑为主体,翻修建筑根据所处的位置与周边老建筑相融合。该区内建筑功能包括居住、市政和商业功能。最后,“街区景观协调边缘区”内的建筑景观位于历史街区与城市商业区的过渡地带,区域内的建筑以现代建筑为主。该区域作为历史街区周边环境的重要构成,应与历史街区环境协调一致,需要对该区域内建筑的风格、高度、体量规模进行控制。

1.3.3文化维度保护(Culture)“文化维度”层面保护针对的对象包括历史街区的有形文化、无形文化和文化载体。文化维度的保护是历史街区文脉延续和文化氛围维持的重要方式。历史街区的有形文化主要指历史街区内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景观,包括历史街区范围内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物质形态的生活方式。有形文化的保护对历史街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是历史街区主要构成主体。另一方面,历史街区的无形文化也为无形文化和文化载体产生和延续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环境基础。历史街区无形文化,主要包括历史街区发展过程中产生和传承至今的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节庆活动以及传统手工艺等。无形文化保护是历史街区生活方式延续的前提条件,是有形文化实体基础上的重要的精神文化补充,是历史街区文化整体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历史街区的文化载体主要是包括原住居民及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文化载体动态展现了历史街区内的无形文化,是无形文化传承的媒介和保障。文物建筑、民居、街巷是一个空间整体,赋予它们生命和魅力的是人,只保留建筑空间,而迁移那里的居民,前面提到的各种功能就会完全或部分丧失[4]。从生活世界物质和精神的高度统一的角度,实物遗存是原有居民生活世界演进的进化,也是原有街区人文精神延续的表达,有原住居民的存在才能使实物遗存人文精神得以传承[5]。历史街区原住居民是历史街区文化的创造者和展现者,部分原住居民也是街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历史街区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或工作空间,历史街区原住居民一旦迁移意味着历史街区的原生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因此对原住居民和非物质文化传承者的保护是历史街区保护的现实要求。

2城市中心历史街区保护面临困境及其原因2.1城市地域结构时代差异对历史街区的影响我国城市的土地利用存在时代的差异,近代城市中心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政治经济因素联系紧密,以满足政治经济功能的建筑设施用地为主,居住用地次之,商业用地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的地域结构由资本和市场决定,城市土地利用出现分化。受城市功能分布和土地租金支付能力的影响,城市中心地区的土地利用以商业区为主导,居住用地逐渐向城市中心区外围迁移。

而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历史街区,居住功能是最为主要的功能之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土地功能分布与历史街区传统功能之间的矛盾成为历史街区保护的难题。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近代与现代城市中心地域结构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从原来的政治宗教和居住功能为主向以商业功能为主转变。古城发展遗存下来的具有政治和宗教职能的文化景观以及具有居住功能的历史街区与城市中心区商业发展之间的土地竞争是历史街区保护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

2.2现代商业对历史街区传统行业的冲击城市传统行业普遍存在于历史街区空间之内,现代商业的发展对传统行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传统商业和手工业逐渐被取代。商品商业对历史街区传统行业的冲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现代商业与传统行业相比,对城市中心土地的竞租能力强。现代商业凭借其较高的利润率而具有更高的租金支付能力,历史街区内大多数传统商业和手工业的利润率相对较低,在租金竞争中较弱,不得不退出历史街区的生存空间,甚至导致了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消亡,同时也造成历史街区内原有文化氛围受到破坏;其次,现代商品逐渐替代历史街区的传统商品。传统手工艺商品在现代商品的冲击下,其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传承面临困境,传统商品逐渐消失。

2.3外来文化进入导致本地传统文化的衰退城市传统的、具有地方性文化很多都产生于城市的历史街区内,也在历史街区内传承传播。随着各个国家、地区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难以避免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特别是现代流行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相比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更加迎合当代人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心理满足。历史街区内的传统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保持着原有的传统特点,对于现今大多数年轻群体来说不易理解和接受,因而造成了本地传统文化的漠视和对外来文化追随现象的出现。本地传统文化相关的行业在失去原有的赖以生存的文化氛围同时,又失去了市场需求,衰退和消亡成为了难以逆转的趋势。

2.4对历史街区保护和修缮不力古城街区建筑易受到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历史街区建筑设施的破损。历史街区在保护方面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保护范围的不确定;第二,历史街区保护责任主体的不明确;第三,历史街区保护资金匮乏;第四,历史街区居民自我保护意识缺乏。以上四点可以概况为未明确什么该保护、谁来保护、怎么保护。一些历史街区建筑设施由于长时期受到自然或认为破坏而无法得到即时的修缮和保护,致使其功能的丧失,甚至成为危险建筑,最终只能接受被拆除的命运。

2.5保护理念落后在我国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保护中,首先,缺乏对整体性保护的深入理解和贯彻。很多情况下的历史街区保护局限于对建筑本身的修缮和维护,没有认识到街区无形环境及其周边环境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中存在违反“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修旧如新”的“假古董”现象屡见不鲜,造成历史街区的建设性破坏。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中存在静态保护、片面单一保护、破坏性建设等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不利于历史街区合理有效的保护。再次,历史街区可以带来旅游收益,将历史街区仅仅看作是旅游资源,而将保护看作为开发旅游的手段[6]。

3文明街历史街区多维度保护思考昆明文明街历史街区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但街区文化景观的保存现实状况及形式非常紧迫而严峻,历史街区保护中存在着历史建筑破损严重、街区传统行业衰退、部分原有街区功能消失、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不足、对周边建筑样式和高度控制不力等问题。因此,即使对部分建筑采取了挂牌保护的措施,但其整体风貌和较大面积保存至今的民居建筑却仍然面临着消失的潜在危机。针对文明街保护存在的问题,昆明市相关政府部门先后制订了《文明街历史文化保护区紫线划定方案》、《昆明文明街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昆明文明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实施细则》等。采取静态保护的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对街区传统文化和文化环境氛围的保护和传承。

多维度保护模式是在静态保护对历史建筑本体的维护基础上,通过对时间、空间和文化三个维度保护使历史节街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保存和传承,弱化片面保护、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对历史街区的不利影响。文明街历史保护区的多维度保护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在时间维度保护上,注重对不同时代历史建筑样式的保护。街巷建筑错落有致,保护中应保持清朝至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样式特色:文庙直街、文明街、甬道街、景星街清代的木结构建筑及昆明当地特色的民居风貌;光华街及两侧的街巷体现民国特色的建筑风格。其次,保持文明街多条文脉的传承。包含古代商业文化、近代民居建筑文化及市井文化三条不同的文化脉络。再次,对于街区保护建筑修复,应注重保持原有建筑的历史和艺术特点。

在空间维度保护上,对街区的历史进行全面地整理,同时根据文明街区及周边的城市设施现状,合理地划定历史街区保护的完整区域,划分“街区风貌核心保护区”“建筑风貌控制过渡区”“街区景观协调区”。对文庙直街、文明街、光华街、甬道街两侧构成的“街区风貌核心区保护”内的历史建筑及文化景观最大限度地保存和修复,展现历史街区真实的城市历史记忆。核心区内传统建筑由于其建筑材料、建筑年代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需要根据其保存现状进行针对性的修复。对景星街、市政东街两侧构成的“建筑风貌控制过渡区”进行适度地改善,满足街区居住功能、商业经营和旅游开发的时代发展要求,更好地维系街区社区网络和功能更新。对五一路东侧、人民中路南侧、正义路西侧“边缘区”,需要有效控制该区域建筑风格与历史街区“穿斗木结构”及“一颗印”等传统建筑风格的协调,实现历史街区景观的视觉过渡,创造文明街区和谐的周边环境。

在文化维度保护上,应注重以历史建筑和传统商业为主的有形文化保护。在更新开发中,推动街区的传统行业如商业店铺、饭馆酒楼、戏院茶馆等在历史街区地再现。不仅有利于恢复街区原有的文化氛围,同时也能满足街区旅游开发功能的现实需要;其次,对于街区无形文化,一方面对街区居民市井生活方式尽可能地维持,另一方面,使文明街区消失的传统工艺焕发生机,重新回归到文明街历史街区之中,进行工艺展示,同时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实现,为老昆明传统工艺寻找发展的有效途径。再次,加强文明街区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保存现有的社区网络并进行适度的完善,提高对传统技艺传承人的重视程度,保证街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持。

城市中心历史街区保护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多维度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是一种立体式的保护模式,不同于传统于单一空间尺度上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使历史街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受到较为全面保护。只有依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历史街区进行整体全面地保护,历史街区才能保留其真正的价值,才能成为一个城市特色文化的展示平台。

参考文献院[1]镇雪峰.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整体性保护方法———遗产保护国际宪章的经验和启示[D].上海:同济大学,2007:45.[2]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22(1):1-8.[3]粟文婷,牟江,曾竟钊,巫翔.城市文脉探寻———以成都市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36(5):249-251.[4]刘红,赵连稳.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整体性保护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8,6(2):35-39.[5]夏健,王勇,李广斌.回归生活———历史街区生活真实性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8(4):99-103.[6]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0):25-32.作者简介院潘航(1988-),男,山东莱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