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烧伤391例特点及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小儿烧伤391例特点及治疗分析

王桂芳于鸿凯

王桂芳于鸿凯(山东省平度市中医院266700)

【中图分类号】R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020-01

烧烫伤是小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外伤。统计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12年10月7年间收治的烧烫伤病人发现:总数656例,小儿(10个月~14岁)391例,占总数的59﹒6%。由于小儿在生理解剖等方面与成人不同,因而烧伤后变化及烧伤的治疗与成人有所不同。现将其特点分析如下:

一.烧伤原因

1.10个月-3岁,大部分为热液烫伤。此期小儿蹒跚学步,但步态不稳,喜欢跟随在大人身边,模仿性强,但回避反应能力差,常因打翻热水瓶、热汤锅或跌倒在火炉、汤锅上而烫伤。特别是夏季,小儿肢体裸露,皮肤娇嫩,极易烫伤。

2.3岁-14岁,调皮好动,好奇心强,常因玩火、烟花爆竹,接触柏油、石灰池、电线等烧伤,少数因为做饭、烧水等家务劳动致伤。

二.烧伤面积的估算

小儿体表面积的特点是:头大、腿短,并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年龄越小,头部的相对体表面积越大,而下肢的相对体表面积越小。见下表:

小儿头颈部及下肢随年龄改变的面积百分率:

用公式计算:

小儿头颈部面积百分率:9+(12-年龄)%

小儿双下肢面积百分率:46-(12-年龄)%[1]

其他部位的相对体表面积基本不变,与成人相同,可用九分法计算。

三.烧伤严重程度分类

小儿皮肤较薄,因而同等热力作用在小儿身上所造成的烧伤深度较成人为深,但又往往将深度估计偏浅。这是因为小儿皮肤薄,即使深二度烧伤,渗出到浅层(坏死皮肤下)的体液仍较多,故水疱较大,如果单凭水疱较大即判断为浅二度,往往容易错误。此外,如果继发感染,小儿烧伤也较成人容易加深。

小儿血容量与体表面积的比值较成人为小,相对血容量较小,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差,因而烧伤后更易发生休克、败血症。所以同样面积与深度的烧伤,小儿的临床表现较成人严重。小儿烧伤严重程度分类如下:

轻度烧伤:总面积在5%以下的二度烧伤。

中度烧伤:总面积在5—15%的二度烧伤或5%以下的三度烧伤。

重度烧伤:总面积在15—25%的二度烧伤,或5—10%的三度烧伤。

特重度烧伤:总面积25%以上或三度烧伤在10%以上者。[2]

若伴有眼烧伤、面颈部烧伤、手烧伤、会阴部烧伤或吸入性损伤,也视为严重烧伤。应特别注意的是:小儿头面部皮肤所占体表面积较大,且烧伤后机体反应特别强烈,极易发生休克、高热、抽搐等,还须警惕因口腔、喉头及颈部水肿而发生窒息的可能性。

四.治疗

小儿烧伤面积在5%以上即有发生休克的可能,尤以头面部为甚。所以应尽早建立静脉通路,进行液体复苏。但因小儿全身各器官发育尚不成熟,耐受性差,补液不足可发生休克,过多则可发生肺水肿。我们通常用的小儿烧伤休克期补液公式如下:

2岁以下的婴幼儿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所需胶、晶体总量为:烧伤面积(%)×体重(kg)×2毫升,水分为100-150毫升/千克/天。

2岁以上的幼儿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所需胶、晶体总量为:烧伤面积(%)×体重(kg)×1.75毫升,水分为50-100毫升/千克/天。

第一个8小时应输入全量的一半,第二、三个8小时分别输入全量的1/4。伤后第二个24小时胶、晶体输入量为第一个24小时的一半,水分补充与第一个24小时相同。各种液体交替在规定时间内输入,维持尿量在0.5~1毫升/(千克•小时),并注意补液速度,不可在短时间内输入单一的大量液体,否则可引起患儿肺水肿或脑水肿。[3]

小儿体温中枢不稳定,容易发生高热、惊厥,当体温达38.5摄氏度时,就应给予物理降温,若无效,应给以解热药如:氨基比林、吲哚美辛肛栓等。小儿的肾脏对药物排泄功能差,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多粘菌素B、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应慎用,若用时每日必须监测肾功能。此外,由于婴幼儿水的代谢旺盛,尿多,从肾脏排泄的药物也多,因此给药的间隔时间需相应缩短。[4]

小儿皮肤薄,植皮时取自体皮应尽可能薄一些,否则供皮区又需植皮。植皮后应注意植皮区固定及肢体约束,防止因躁动或搔抓而影响皮片成活。[5]

小儿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按体重计,需要的热量和蛋白质均比成人高。但小儿肠壁薄,粘膜血管丰富,渗透压高,吸收率也高,一旦胃肠道感染,肠毒素容易进入血液循环,因此中毒性腹泻和肠功能紊乱多见。烧伤后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摄入,口服营养往往难以满足患者的需要,[6]多需静脉补充营养。

另外,烧伤创面的处理及换药很痛苦。小儿对疼痛的耐受力较成人差,换药时多躁动、挣扎,极不配合。医护人员应事先做好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理解、配合和协助。操作时动作尽量轻柔、快速,减少患儿的痛苦。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加强对小儿的看护,使其远离热源,并随时对其进行避险能力的训练,让其学会自身防护。一旦发生烧伤,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切不可掉以轻心,贻误病情。

参考文献

[1]吴在德主编.《外科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7月第五版,216页.

[2]姚琴、牛萍、周建华编写.《冻伤与烧伤的诊断与防治》.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182页.

[3]姚琴、牛萍、周建华编写.《冻伤与烧伤的诊断与防治》.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183页.

[4]黎鳌主编.《黎鳌烧伤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247-248页.

[5]姚琴、牛萍、周建华编写.《冻伤与烧伤的诊断与防治》.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184页.

[6]黎鳌主编.《黎鳌烧伤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2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