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居民社区心理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3

北京城市居民社区心理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猛孙昕霙责任作者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100191

摘要:目的:研究北京城市居民社区心理服务需求及其与居民人口统计学变量、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影响因素的关系,提出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对策建议。方法:2017年5月至6月,在北京市体检中心随机抽取社区居民298例,描述分析居民社会心理服务需求状况,比较研究其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心理健康状况自评结果与年龄负相关,与收入水平、心理健康服务满意度正相关;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应对与心理服务工作需求程度、心理健康自评结果正相关,消极应对、社会支持程度与心理服务工作需求程度、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需求程度、心理健康状况自评结果负相关。结论: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有待改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强烈,心理健康知识尚需普及,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成效不佳,需要突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重点内容。建议:重视社会力量参与作用,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增强自我调整完善能力,加强服务机构人员建设,符合城市居民内在需要。

关键词:社区心理服务需求;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以及与其密切联系的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治理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北京城市居民对社区心理服务的需求、满意度等情况,分析其与居民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应对方式、社会支持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完善和促进北京城市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6月至7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体检中心随机抽取社区居民2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4例(48.5%),女154例(51.5%);年龄19~76岁,平均43.9±15.9岁;未婚42例(14.2%),已婚247例(83.4%),离异或其他7例(2.4%);小学及以下学历11例(3.8%),初中学历22例(7.5%),高中学历28例(9.6%),大专学历46例(15.8%),本科学历117例(40.1%),研究生及以上学历68例(23.3%);在职人员191例(64.1%),农民8例(2.7%),自由职业者10例(3.4%),无业人员2例(0.7%),退休人员76例(25.7%),其他32例(3.0%);户籍所在地为北京的215例(72.1%),为其他省份的83例(27.9%)。

1.2研究方法

问卷设计参考症状自评量表(SCL-90)、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的部分内容,结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内容,具体用于了解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需求、主观感受和意见建议等。

由调查人员在调查场所—北京市体检中心,根据设计制定的调查问卷,向前来北京市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居民解释调查目的和基本要点,在居民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用无记名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6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4%。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差异分析、相关分析等,以P<0.05(或P<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求

2.1.1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程度

74.5%(219/298)的居民表示心理服务工作对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非常有帮助,20.4%(60/298)表示帮助不大,4.1%(12/298)表示没有帮助,只有1.0%(3/298)表示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有负面作用。

62.1%(182/298)的居民表示在社区设置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很有必要,29.0%(85/298)表示必要性一般,4.8%(14/298)表示没有必要,4.1%(12/298)表示无所谓。

63.6%(187/298)的居民希望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配备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16.7%(49/298)希望全市社区统一设点配备;16.7%(49/298)希望以街道办为单位配备,只有3.1%(9/298)的居民表示不需要配备。

2.1.2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内容

居民对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最多(65.4%),其次是妇女心理健康服务(36.0%),认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29.4%)、精神疾病患者心理健康服务(24.2%)、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23.5%)相对较少。

居民认为最需要得到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是个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问题(34.0%)和工作压力问题(33.0%),心理健康状况咨询(28.8%)和子女教育问题(24.0%)也较多,人际交往问题(16.7%)相对较少。

2.1.3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目前状况

居民所在社区工作者深入到户,了解居民心理状况,提供服务的最多,占30.8%,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占28.0%,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的占21.8%,组织进行心理测评的占16.6%。

居民所在社区有社会工作者提供心理服务的占%,有心理健康服务医生的占%,有心理咨询站(室)的占%,有心理卫生专用设备的占%。

居民所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人员以居委会工作人员居多(30.7%),其次为社会工作者(23.3%),有心理咨询师(14.5%)、心理医生(12.4%)提供服务的较少。

仅有5.9%(17/298)的居民表示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非常满意,14.5%(42/298)表示满意,51.6%(149/298)表示一般,27.7%(80/298)表示不满意。

2.2居民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总体情况

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分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社会支持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数、标准差和方差见表1。心理健康状况自评结果是,61.2%的居民认为自己处于心理健康状态,32.3%认为自己心理亚健康,1.7%认为自已有心理疾病。

表1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社会支持量表得分情况

2.3社区心理服务需求与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为了检验北京城市居民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求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进行检验。

表2社区社会心理服务需求与相关影响要素相关性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可以看出,心理服务工作需求程度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均没有相关关系,但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正相关,与社会支持负相关。说明随着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越高,即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对心理服务工作的需求程度越高,越渴望得到心理服务工作的帮助;积极应对问题能力强的居民,对心理服务工作的认可度更高,需求程度也越高;居民可以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对社区心理服务需求越强烈。

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需求程度与社会支持程度是显著正相关的,与其他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不显著相关。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高的居民,越倾向于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

居民对提供心理服务层次需要,并不与各种因素相关,没有影响因素表现在选择社区、居委会等基层配备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或者是在街道办或全市统一设置。

心理健康状况自评结果与年龄负相关,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自评乐观程度随着年龄增加而有所增加;与收入水平正相关,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自评乐观程度随着收入增加而不断减少。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服务工作需求程度、心理健康自评状态正相关,说明居民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的居民有着更加强烈的心理服务需求意愿。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与心理服务工作需求程度、心理健康自评状态间的关系与前述关系类似。

心理健康服务满意度与收入水平正相关,说明随着收入的上升,居民对所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满意度逐步下降。

社会支持程度与心理服务工作需求程度、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需求程度、心理健康状况自评均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社会支持程度的提高,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需求逐步减少,对心理服务人员需求也有所减少,心理健康状况自评结果越来越好。

3结论与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和对策建议:

3.1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有待改善,重视社会力量参与作用

根据居民自我评价32.3%认为自己心理亚健康,1.7%认为自已有心理疾病,并且根据症状自评量表,超过正常标准10分(即自评量表得分为63)以上的占35.6%,基本上属于处于心理健康不适状态。因此,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有待改善,这也与我国越来越重视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政策导向是相符合的。由于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程度有着密切关联,并且社区心理服务工作还面临着居委会工作人员为主要力量的现状,还需要倾向于汇集社会力量参与到心理服务健康工作中来,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创建良好环境。

3.2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强烈,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74.5%的居民表示心理服务工作对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非常有帮助,62.1%的居民表示在社区设置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很有必要,63.6%的居民希望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配备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说明城市居民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特别是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心理健康水平紧密联系的,要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来促进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3.3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知识尚需普及,增强自我调整完善能力

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与积极应对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和社会支持负相关,说明能够积极应对能够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程度。而积极应对的前提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应对能力和水平。根据调查结果,通过广播、电视、网络(67.4%)和报纸、杂志和宣传册等心理科普读物(51.5%),是居民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两大渠道,要充分发挥这两类主渠道的重要作用,运用好健康教育课、心理卫生专业教育等形式,不断提高居民的自我完善能力。

3.4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成效不佳,加强服务机构人员建设

根据调查,51.6%的居民表示所在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一般,27.7%表示不满意,说明目前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成效还不够理想,需要继续在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大部分居民(62.1%)表示在社区设置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很有必要,63.6%希望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配备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都是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同时,尽管有社会工作者(23.3%)、心理咨询师(14.5%)、心理医生(12.4%)参与到提供服务中来,但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的程度仍然不够。

3.5突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重点内容,符合城市居民内在需要

调查结果显示,从心理健康服务种类看,城市居民对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最多(65.4%),其次是妇女心理健康服务(36.0%),儿童心理健康服务(29.4%)、精神疾病患者心理健康服务(24.2%)、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23.5%)也占有一定比例,从心理健康服务内容上看,居民需要解决个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问题(34.0%)和工作压力问题(33.0%),心理健康状况咨询(28.8%)和子女教育问题(24.0%)也有需要,都是我们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时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进而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梁光霞.社会转型期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探究[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99):18-21.

[2]赵慧勇,王永,宁静,李军.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促进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0,1(25):39-41,65.

[3]张斌,杨凤池.北京城市居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6,7(19):848-852.

[4]潘孝富,朱新田.城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2012,8(33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