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阴虚风动型脑中风58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阴虚风动型脑中风58例临床观察

赵志林陈静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脑病科;北京102200)

【摘要】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阴虚风动型脑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阴虚风动型脑中风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是8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使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阴虚风动型脑中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显著。

【关键词】镇肝熄风汤;阴虚风动型;脑中风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24-0168-02

脑中风即脑卒中,属急性脑血管疾病范畴,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角歪斜等症状,本病发病骤急,病情变化快,致残率较高,给患者的健康造成巨大影响[1]。笔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之上,采用滋养肝肾之阴,祛风化痰通络法治疗阴虚风动型脑中风患者5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脑病科住院的116例阴虚风动证脑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分布为51~77岁,平均年龄为(53.6±7.2)岁。对照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分布为50~79岁,平均年龄为(54.1±6.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脑血管疾病诊断点》: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无明显头痛与呕吐;③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④一般发病1~2天内意识清楚或仅有轻度障碍;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⑥CT或MRI检查发现脑梗死部位。

1.2.2中医辨证标准

中医辨证参照《中医内科学·第二版》[2],中风·中经络·阴风内动证标准进行: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腻,脉弦细数。

1.3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辨证为中经络阴虚风动证,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病程在1~3天,年龄40~80岁,男女均可;病人或家属知情同意接受本临床试验者。凡符合以上情况的住院病人均可纳入临床试验病例。

1.4排除标准

外伤性颅内出血、脑肿瘤、代谢障碍、动静脉畸形、脑出血、精神病患者,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功能异常以及对该药物过敏患者。

1.5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主要使用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自由基清除剂、脑细胞保护剂等,增强患者脑循环水平,予以低盐低脂饮食,急性期注意脱水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和治疗基础疾病,如伴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根据病情予以降压、降脂、降糖治疗等。连续治疗3周。

1.5.2观察组

观察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镇肝熄风汤口服(不能口服者,胃管注入)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每次150ml,连续治疗3周。具体药物如下:怀牛膝30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先煎),生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5g。如头痛剧烈者加川芎10g,石决明15g,夏枯草10g;嗜睡、昏迷者加石菖蒲12g,炙远志12g;痰热较重者加胆星9g,天竺黄15g;心烦失眠者,加黄芩10g、夜交藤10g;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10g。

1.6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采取用药前及治疗21d各评分1次的方法评定。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l%~100%。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

1.7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4.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2.4%,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21d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室组治疗后21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3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局部脑血流和对缺血性神经细胞进行保护[4]。但由于时间窗限制,且就诊时间的不确定,近年来西药溶栓治疗在整体上并无显著进展。本病属于中医“中风”范畴,病位在心脑,与肝肾相关,多见于老年人,多因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血不足等诱因所致,肝肾阴虚是缺血性脑梗死的基本病机。肝肾阴亏,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而发为中风,故治宜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通络为法[5]。

镇肝熄风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深谙中风病机乃阴亏于下,阳亢于上,肝风内动,气血并逆,上冲犯脑所致。因此,镇肝潜阳熄风乃是当务之极,重中之重[6]。此方从肝论治,重用牛膝、赭石,此二药为君药,其中牛膝善引血下行,可将随风上逆之血引而下行,使血不瘀阻于上,而赭石色赤入血,质重善下行,可平上逆之挟血肝风,二者合用,一刚一柔,主治血逆之标实。龙骨、牡蛎、龟板三药滋阴潜阳,白芍养血柔肝缓急,玄参、天冬养阴清热,六药共用为臣。麦芽疏肝理气,川楝子清泄肝阳,二药共为佐药,调和肝脏阴阳,具疏肝之效。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4.5%,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的72.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我们认为,对于阴虚风动型脑中风患者给予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也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临床使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申艳方,杜菊梅,王斌,等.脑塞通丸治疗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兼阴虚证306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6,38(4):493-497.

[2]周仲瑛.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08.

[3]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4]李雪源,孟毅.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4,10(10):1507-1510.

[5]李录山.镇肝熄风汤加味治疗中风阴虚风动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3):94.

[6]田同良,徐玉禄,陈海燕.张锡纯治疗中风病代表方剂刍议[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9):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