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小汗法治疗荨麻疹

/ 1

经方小汗法治疗荨麻疹

李亚杰

李亚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变态反应科15004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414-02

【关键词】经方小汗法荨麻疹

荨麻疹属皮肤和黏膜的I型超敏反应。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活性介质所致,临床表现为特征性皮肤斑疹或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的局限性水肿性风团,速发速退,退后无明显痕迹,常伴有明显瘙痒。对于风疹最早的描述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隐轸”一词即是荨麻疹最早的病名。汉•张仲景在《金匾要略•水气病篇》中描述:“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又《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风瘙隐胗候》云:“小儿因汗,解脱衣裳,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胗。风气止在腠理,浮浅,其势微,故不肿不痛,但成隐胗瘙痒耳。”

笔者在临床经常使用经方治疗荨麻疹,其中不乏疗效显著的案例,现举例介绍如下:

例1.赵某某,女,16岁,2011年9月15日初诊。

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瘙痒,出现斑片状的苍白色大小不等的风团,遇风寒加重,瘙痒难忍,其中部分区域可见搔抓导致的破损皮肤。伴有轻度咳嗽,无痰。到当地医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荨麻疹。症见微恶风寒,无汗,舌淡,苔薄白,脉微缓。辩证为风寒表闭,气机不畅,其证见无汗,脉无明显浮紧之象,且尺脉不足,以麻黄桂枝各半汤解表散寒,小法其汗。药用:麻黄4g桂枝8g白芍4g苦杏仁4g炙甘草5g生姜2片大枣1枚,每日一剂,水煎服,7副,并嘱患者食后多喝热水。

9月21日患者来电,诉其皮肤瘙痒明显缓解,可见部分区域有皮屑脱落,由于患者为初四学生,不便来医院复诊,遂嘱其继续用药7副巩固,并于药后食米汤防发汗太过,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例2.张某,男,37岁,2011年9月24日初诊

患者于一周前感冒后出现体温升高,口服安瑞克后大汗,随后体温下降。第二日晨起全身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圆形风疹团,伴瘙痒,最大风疹团为10×10cm大小,以胸前及大腿处为著。在我院皮肤科诊断为荨麻疹,由我与患者素识,故就诊于我,症见轻微恶寒,自述每天下午17点左右明显,伴自觉发热,但体温未见明显升高。舌淡,苔薄白,脉缓。辩为外感风寒,发汗不畅,遂处以麻黄桂枝各半汤小发其汗,解表散寒。药用:(天江中药颗粒)麻黄1袋桂枝1袋苦杏仁1袋白芍1袋甘草1袋生姜1袋大枣1袋,每日一剂,水冲服,5副。嘱患者于16点服用。

2011年09月29日二诊,患者自述服完第三天后风疹团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患者未见复发。

例3.赵某某,男,51岁,2012年01月5日初诊

患者为本人一朋友的丈夫,慢性荨麻疹30余年,间歇发病,病重时全身瘙痒难忍,腹部、背部可见明显抓痕并出血点,每每此时,需肌肉注射得宝松才得以缓解,长期以来,患者痛苦难忍。症见:皮肤瘙痒,腹部、背部、臀部明显,可见明显抓痕并出血点,皮肤划痕症(+),既往慢支病史,咳嗽,痰多,色黄,汗少,舌淡,苔薄白,脉浮弦。辩为风寒外闭,内有郁热,大青龙汤主之,药用:麻黄15g桂枝15g苦杏仁15g炙甘草10g生石膏30g生姜4片大枣4枚,每日一剂,水煎服,5副。

2012年01月10日二诊,患者自述服用上药5日来,全身瘙痒未见明显改善,反有加重之趋势,亦未见明显出汗。要求得宝松治疗,经万般劝阻,患者愿意继续服用一周中药治疗,与患者聊天得知,每于病重时,经热水冲洗后稍缓解。因此仍辩证为风寒外闭,予桂枝二麻黄一汤小法其汗,药用:桂枝6g白芍6g麻黄4g苦杏仁4g炙甘草4g生姜1片大枣1枚,每日一剂,水煎服,7副。

2012年01月17日三诊,患者自述全身瘙痒明显减轻,遂继续处方7剂巩固治疗,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综上可见,关于荨麻疹的描述都以外感风寒为主要病因,因此治疗总以疏风解表散寒为主。而上述案例中,其中前两例为急性荨麻疹,其中第一例考虑其脉象较虚弱,故处于麻桂各半汤小法其汗,而第二例患者为外感发汗后,考虑其发汗不畅,故以麻桂各半汤治之。第三例为长达30年之慢性荨麻疹,综合脉症,先期处以大青龙汤发汗清内热,但未见明显效果,故考虑其表郁过重,以大青龙汤愈发愈闭,故二诊以桂枝二麻黄一汤小法其汗,以柔克刚。

临床上,在荨麻疹的治疗上,以小汗法治疗确实为一条可行之路。因此在把握病因病机及对证用药的基础上,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疾病的本质。有是证,用是药,才能收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