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微课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和诗歌的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1

运用微课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和诗歌的兴趣

巫惠兰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隆师中学

1.创新形式,摆脱"认、读、背"模式

传统形式的古诗教学会要求学生识字、熟读和背诵。在这些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无奈的,进而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与之相比,"微课"则使用了大量的先进工具和素材,大量的辅助性内容让学生感觉不到新知识学习的枯燥性,也感受不到个人与古诗内容之间的距离。由此,"微课"必须做到形式新颖,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

例如,在《登高》的"微课"设计中,选用图片、视频、背景声音等方式向学生展示诗句描绘的自然景象。首先,按照古诗的内容,分别列出对应的动图,展现出风急天高、渚清鸟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的自然景象;然后,播放一段模拟古诗情节的动画,展现诗人独自登台的情景,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最后,以秋风的声音为背景,对诗歌进行朗读,培养学生对古诗情感的理解。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的设置,以新颖的形式引起学生对《登高》的学习兴趣。由此,彻底摆脱"认、读、背"的枯燥学习模式。

2.直观理解,古诗内容与现实相结合

古诗创作的时代与现代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别,人工建筑和现代环境大不相同。但是,在引入"微课"部分结束后,还需要将古诗内容与现实内容相结合,拉近学生与古诗内容的距离,使得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古诗描绘的情景以及其他的内容。

例如,在《声声慢》的"微课"设计中,选用模拟的场景,让每个学生都思考诗人的情感。首先,将"愁"应用到高中生的身上,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上高中以来遇到的烦心事,自己是如何来表达这种愁的?回忆自己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上遇到的"愁",对比李清照人生经历中遇到的家愁、离愁、国愁,以自己的"愁"更能体会李清照的愁。然后,再次模拟场景。设计一个古代女子在屋子惆怅的一天。她喝着淡酒,刚好晚风拂过,抬头看向天空,有大雁飞过,而那只大雁正是以前认识的那只。画面切换到屋外,满地的黄花堆积,女子想到自己,靠在窗边,独自到天黑。梧桐树下,又下着密密的小雨。将这些画面和古诗的内容相对照,展示出女子愁苦、悲凉的情境。这样一来,在引入基础上,学生便能够体会到诗人写作时候的情感,进而体会到诗词的文学价值。

3.丰富内容,古诗讲解"无死角"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古诗的内容和诗人情感都会得到体现。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内容讲解"部分对古诗进行系统化讲解,让学生在不抵触的状态下,将古诗顺利地讲解完整,这也是理解分析古诗最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在《舟过安仁》的"微课"设计中,教师需要在引入和直观理解两阶段后进行补充和整理,以便突出小渔童的童真和奇思妙想。首先,解释全文。突出诗人对儿童童真的喜爱和诗中儿童乐在其中的自由欢乐状态。然后,详解"叶、怪"两个形容词和"收、停、坐"三个动词的巧妙。仅仅几个形容词和动词就让读者感受到诗中两儿童的快乐和童真。最后,以讲解杨万里写作风格进行收尾,让屏幕前的学生感受这位田园诗人对生活、自然的喜爱态度。

4.品味诗歌意象

授课老师在制作微视频时应注意意象的镜头特写,引导学生们快速找出代表性意象。学习《雨霖铃》时,老师要为学生们展示柳、风、月、酒等常见的诗歌意象,讲解它们各自的典型意义,分析诗人此时此景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通常解读写景的诗歌,老师要引导学生找到诗人所表达的诗歌意象,观察意象所具备的特点以及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情感。如"杨柳"主要源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翩翩姿态和离别的依恋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是谐音,古人在送别好友时往往是折柳相送,表达自己与好友之间的深厚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送别类的依依不舍的情感或是续写别后的思念。"残月"在古诗词中也是思念友人或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柳永把杨柳、晓风、残月三个有着相似情感基调的景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所描绘的情景鲜明,思念之苦溢于言表。

结语:

"微课"被教师们应用到"重、难、易错"知识点的讲解中,意在帮助、提醒学生把握知识框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微课"将图片、视频、动画、音乐等方式有机整合到一起,通过调节课堂气氛、模拟场景、文字音调等让学生感知古诗文背后诗人的多种情感。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唐梦花.中学诗歌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实践[J].教育信息技术,2014(05):30-32.

[2]张丹丹,邹琴,郎晓安.诗歌散文类微课的情感设计及策略探析[J].中小学电教,2016(0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