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肝功能不良的给药护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老年肝功能不良的给药护理研究

张娇

张娇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〇五医院老年病科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老年肝功能不良的给药护理。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肝脏对药物的代谢作用降低。所以老年肝功能不良患者在用药上一定要慎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用药。本研究从药物的代谢、药物对肝脏的毒性、给药护理三方面进行阐述,具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老年;肝功能不良;给药护理

药物治疗反应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年龄是重要因素之一。这是由于人体从婴儿到老年的生长过程中,在生物化学方面经历了无数难以观察的变化,其中某些变化能直接影响到机体的药动学过程。

1药物的代谢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肝实质细胞数量减少,肝微粒体酶系统活性减弱,肝脏对药物的代谢作用降低。例如,人体对异烟肼的代谢主要借助乙酰化反应来完成,而在老年人体内这种药物主要通过氧化反应来灭活,这往往是老年人用此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1]。因此,老年肝功能不良患者用药一定要多加注意。

2药物对肝脏的毒性

肝脏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器官,是体内药物代谢或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由于许多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这种毒性可能诱发药源性肝病,如胆汁淤积、黄疸等,更甚者会危及病人的生命。

2.1药源性肝病的原因及类型

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原因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药物本身引起的肝损害;二是病人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或特异质反应引起的肝损害。按照肝损害的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2个类型:

2.1.1细胞毒型

细胞毒型是药物直接损害肝细胞,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缺乏、恶心、上腹不适、黄疸,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絮状反应阳性,BSP潴留、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等。细胞毒型可以由内在性肝毒性(即药物本身引起的肝毒性)和个体特异性肝毒性(即过敏反应或特异质反应)所引起。

2.1.2胆汁淤积型

胆汁淤积型损害意为胆汁滞流和黄疸,临床表现为:肝内阻塞性黄疸、BSP潴留、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碱性磷酸酶(ALP)正常或偏高或偏低等。胆汁淤积型也可以由内在性肝毒性或个体特异性肝毒性引起。

2.2常见引起肝毒性的药物

2.2.1抗精神失常药

氯丙嗪的肝毒性主要为胆汁淤积,约有l%~8%引起黄疸,大多在治疗1个月内出现,反应的发生通常与剂量无关,一般能于停药1~2个月后恢复,极少数死于肝功能衰竭。三氟拉嗪、氟奋乃静、奋乃静、丙氯拉嗪等吩噻嗪类药及地西泮、氯氮蕈、甲丙氨酯等也可引起氯丙嗪类似的肝损害。

2.2.2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丙戊酸钠、卡马西平、三甲双酮等偶可发生肝损害,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兼有ALP升高。

2.2.3解热镇痛抗炎药

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类药具有潜在肝毒性,大约有50%的青少年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有某种程度的肝损害,其发生与药物的剂量有关,及时停药后肝功能可恢复正常。对乙酰氨基酚给1次大剂量或长期超量滥用可致中毒性肝炎,如与乙醇同时应用,则对肝脏的损伤更严重。大剂量保泰松可致肝损害,产生肝炎、黄疸,并可因继发肝硬化而致死[2]。

2.2.4抗生素、抗结核药及抗肿瘤药

四环素类抗生素、红霉素、无味红霉素及多数抗肿瘤药等均可引起肝损害;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羧苄西林、氯唑西林、粘菌素偶致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氯霉素、磺胺类药、利福平、异烟肼、对氨水杨酸等可能导致黄疸;可引起肝炎、肝坏死,甚至导致死亡。

2.2.5激素类药

甲睾酮、去氧甲睾酮、苯丙酸诺龙等均有诱发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可能。女性长期较大剂量应用口服避孕药后,偶有引起胆汁淤积,但停药后多在2个月内恢复正常。

2.2.6利尿药

各种排钾利尿药在治疗肝硬化病人时,可因低钾而诱发肝昏迷。依他尼酸偶可发生肝细胞损害。

2.2.7其他药物

其他常见可致肝损害的药物还有: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苯乙双胍、二甲双胍、甲巯咪唑、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氨苯砜、锑剂、普鲁卡因胺、胺碘酮、奎尼丁、烟酸、帕吉林、甲基多巴、鞣酸、砷剂、氯贝丁酯、乳酸钠、硫喷妥钠、氨丁三醇、吗啡、哌替啶、喷他佐辛、哌甲酯、氯喹、别嘌醇等。

3给药护理

3.1要熟悉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及所致肝损害的类别。在药物治疗中,要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治疗反应。对于可能致肝损害的药物,凡可不用者,应尽量不用;凡必须用者,应尽量用不致肝损害的其他药物替代;非用不可者,可短期或交替使用。凡对肝病病人禁用或慎用的药物应特别注意,不可滥用。

3.2药源性肝损害最显著的临床表现是黄疸,这是1个提醒停药的警告,但是更常见更容易被忽视的是无黄疸的肝脏药物反应,包括肝肿大、肝功能异常或伴有发热和皮疹,以及首先损害肾或骨髓等其他器官的药物反应所并发的肝组织和肝功能的损害[3]。因此,对应用可能损及肝脏的药物,特别是对长期用药者,要定期做肝功能检查。

3.3肝功能不良者患肠炎、痢疾、伤寒时,应用氯霉素要慎重,因为肝功能不良者用氯霉素对造血系统的抑制较明显,易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如非用氯霉素不可时,要密切观察血象变化。

3.4肝病病人合并有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应用强心药时,宜用地高辛,而不宜用洋地黄毒苷。因为洋地黄毒苷易致蓄积中毒,剂量难于掌握;地高辛主要由肾排泄,不易产生蓄积中毒。

3.5除链霉素外,大部分抗结核药都易引起肝损害,特别是抗结核药的联合应用,容易引起肝坏死。因此,对必须应用抗结核药的肝病病人,可考虑使用乙胺丁醇、环丝氨酸、卷曲霉素等肝损害很小的药物,并在治疗开始几个月内进行血清氨基转移酶监测。

3.6胺盐、尿素、蛋氨酸、乙酰唑胺、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依他尼酸、吗啡、副醛、司可巴比妥等,容易诱使慢性肝炎病人发生肝性昏迷,故应尽量不用。对肝昏迷前期或昏迷病人,凡可以增高血氨的治疗方法如输血、输血浆、输水解蛋白等均可用,并应停用以上可诱发肝昏迷的药物。

3.7蛋白合成激素如苯丙酸诺龙,因其本身有可能引起肝功能损害,对急性及明显肝功能损害者不宜应用。

3.8对有出血倾向的肝功能不良病人,应用维生素K时,应选用维生素Kl,而不用维生素K3,因后者易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及肝细胞损害。

4总结

肝脏是人体内进行解毒及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易受到药物或毒物的侵袭而损及肝脏结构和功能[4]。在肝功能不良者中,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首过消除降低,经肝脏代谢的药物消除变慢,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及经胆汁排泄的药物转运减慢,可以使药物的药理效应和不良反应增强,甚至蓄积中毒。一方面可能加重肝脏功能的损害,另一方面可能产生其他的药源性疾病,如急性或慢性药物中毒。由此可见,肝功能不良者的给药护理,对于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及药物治疗事故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俊义.老年患者肝功能异常原因的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6,6(22):104-105.

[2]许田英,葛彦成,孙占埠.163例肝功能异常的病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0):93-94.

[3]李帼.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和护理[J].心理医生,2017,23(35).

[4]欧阳菲.老年人用药问题[J].健康大视野,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