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沙治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沙治洋

沙治洋

身份证:32048219850901XXXX

摘要:混凝土是现代土木工程中最为常见的建设材料,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影响下,现代工程的建筑规模正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混凝土结构施工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就此,本文通过分析在土木工程中有关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内容,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可参考依据。

关键词: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前言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持续发展变化,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现代土木工程的建筑过程中也不断增长,但由于混凝土结构的体积较大,因此其本身所具有的应力分布范围也较大。由此,若无法确保混凝土本身具备良好的黏结性与强度,便会导致其结构受力不足,从而出现裂缝等情况,进而对整体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若想确保混凝土结构具备良好的黏结性与强度,相关人员就必须提高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效率的重视,并严格选择混凝土的材质,以此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等不良现象。

1.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混凝土结构体容易出现收缩现象

在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随着不断减退的水热化现象,使其在操作后期逐渐出现缓慢蒸发的情况,虽然其结构内部存在的自由水并不会受到外部因素带来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其在自然硬结之后,便会出现变形与收缩的现象。在该现象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混凝土结构内部的钢筋约束会产生较强的抗应力,当增大的程度超过规定的范围时,便会产生墙体裂缝。除此之外,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浇筑结构较为厚重,且其中添加了诸多添加剂,在形成高约束力的同时,致使墙体裂缝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

1.2混凝土结构内外部的温度存在较大差异

在混凝土的配置过程中,水泥会发生水化反应,在该过程中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当水泥内部将热量迅速聚集时,该现象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因此造成了内外部温度差异的情况,从而在温度作用的影响下增加了裂缝的发生率。除此之外,由于混凝土结构较为厚重,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钢筋无法充分深入结构内部的情况,在改变内外部应力的同时,加剧了结构出现裂缝的几率。与此同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混凝土结构还可能受到暴雨、寒流等恶劣气候的影响,使其外部温度急剧降低,又或是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导致外部温度急剧上升,从而使混凝土结构内外部的温度出现较大的差异,在进一步增强内部预应力的同时,使墙体在温差巨大差异的作用下产生裂缝。

1.3地基存在变形的状况

地基是工程项目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基础部分,且在施工完成之后,由于建筑体会受到各种内外力带来的影响,因此地基变形的情况频频发生,常见状况包括地基偏移与地基沉降等,这些现象在影响建筑体整体质量的同时,也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地基发生变形后,会导致混凝土结构的内部产生较强的应力,若该应力一直被持续堆积,便会使其抗拉强度超出标准,从而出现裂缝,严重时甚至发生断裂,进而对项目的整体安全性与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1]。

2.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详情

2.1选择质量过关的材料

根据相关实践经验显示,在选择混凝土材料的过程中优先选择质量较好的水泥是降低结构体出现裂缝的关键。在水泥水化的过程中,若水泥的品种与质量不符合相关标准,便会引发一系列的质量问题,在导致水泥产生大规模热能的同时,加剧了裂缝的发生概率。由此,为了实现对裂缝的有效控制,在选择水泥材料时应尽可能的选择中热或是低热品种,以此避免在进行水泥水化时候其发热的速度过快。除此之外,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还可在其中加入对应的添加剂,以此实现对材料易性的进一步优化。

2.2科学设计混凝土结构

若想确保工程的所有施工操作能在符合标准的基础下顺利进行,相关人员就必须站在科学、合理、可行的角度上展开一系列的设计工作。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应结合对结构体周边气候与环境的严格考虑,通过科学配置,设计出合理的保护层与温度。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应在遵循相关标准的基础上明确混凝土结构的形状,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其散热范围的有效提高,在提高整体散热速度的同时,实现对结构内部温度应力的有效降低。同时,相关人员应严格遵循二次浇筑的操作规定,在二次浇筑时往材料中添加相应的聚丙烯纤维网材料,以此实现对结构抗拉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减少裂缝出现的目的。

2.3加强对浇筑过程的全面监控

在实际浇筑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根据对现场实际情况的考虑,提高对混凝土结构易性改变与坍落度的监测力度,同时做好相关测量工作,并将实时测量结果送往工地搅拌站。针对相关捣鼓人员,管理部门应对其展开对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业务考核与技术培训考核,只有考核成绩合格的人员能够正式参与到工程中,以此确保其可充分了解到自身的工作职责所在。而在实际捣鼓过程中,负责单位必须选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该过程展开实时监测,务必确保捣鼓混凝土的过程是以插入式所进行,间距的范围必须控制在60cm之间,而高度保持在5cm-10cm之间,同时应避免出现过振或是漏振等情况。

2.4浇筑工艺

在实际浇筑的过程中,应对温度展开严格控制,确保施工温度保持在60℃之间,在浇筑操作中可适当添加一些具有辅助性的材料,比如骨料等等,以此确保各个操作环节的平衡性,从而实现对混凝土结构操作质量的有效提高。除此之外,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水泥的使用,以此减少水热化现象的发生。

2.5结构养护技术

结构养护技术是结构施工环节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由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定期在其表面喷洒一定的水分,在确保其表面湿润的同时,避免出现因水分过度蒸发而导致内部收缩等问题的出现,从而实现对混凝土结构裂缝与变形等现象的发生率的有效降低。与此同时,在进行养护操作的过程中,应将养护时间严格控制在3d-5d之内,以此降低各种问题的发生概率。除此之外,在实际养护过程中,可在混凝土结构表明覆盖保护膜,在降低外部环境高温度的同时,延缓其水分蒸发的速度,进而降低各种质量问题的发生率。

2.6抗裂性能

在混凝土结构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应实现对温度的严格控制,同时还需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其抗裂性能的全面提高,主要操作技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使用材料添加剂与材料配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想降低严重裂缝的发生率,相关工作人员可通过使用正确的添加剂与配置材料等方法,实现对其裂缝出现概率的进一步降低。相关工作人员在结合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可进行科学配比与正确配置材料。在使用添加剂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加入适量的添加剂实现对结构体伸缩性的有效提升;(2)应用配筋与强化材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避免结构体发生裂缝,相关工作人员可将无机纤维、金属纤维以及有机纤维等强化材料混入其中,在提高结构体抗裂水平的同时,为项目的整体质量提供可靠保障[2]。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若想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施工质量提供可靠保障,相关单位就必须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展开全方位的有效控制。在正式操作前,应实现对施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组织,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对应的操作管理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特点充分应用到其中,并深入分析出现裂缝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方案,在提高技术能力的同时,为整体项目的建设质量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任薇薇.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06):143-146.

[2]王忠志.试论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8(4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