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施教”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分组施教”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秦小林

秦小林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大圩中学541200

摘要:高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程度和感悟能力是存在客观差异的。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因组施教,实行千篇一律化的教学方法,那就达不到全面整体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要求。数学课堂“分组施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而构思的。经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组施教应用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师就要创新与之相适应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才能肩负起锻造未来数学人才的历史重任。

现行高中数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高,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智力、能力、动机、方法和习惯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极易造成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困难,导致教与学陷入窘境。如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千篇一律化,完全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那么优等生就会学不够,而后进生就是学不了。这样,就严重妨碍了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就达不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高目标。通过分析和研究这样的现状,我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分组施教”的策略,效果显著。

学生的认识能力存在着差异,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来逐步提高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活动,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组施教”就是适应学习小组间认识能力的差异和符合认识规律来开展的,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讨论和互助小组,在学习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把各个学习小组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逐渐缩小各个小组学生间的差距,循序渐进地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造“分组施教”的良好氛围

实施“分组施教”,要求师生和谐相处,要营造出师生间、学生间互动式的探讨式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不让后进生产生自卑情绪,不让优等生产生自傲心理,教师在分组时要晓之以理:“分组施教”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以便教师因组施教,学生用更适宜的学法努力搞好学习,让全体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和提高,以得到优者更优和差生转优的最终目标。教师要耐心地教育学生互帮互助,以形成共同进步的良好学风。教师要民主平等地施教,要注重师生心理情感的沟通,要不断进行教后反思,明确得失,及时课下辅导。这样,才能成功地开展“分组施教”。

二、科学合理地将学生进行分组

学习小组分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分组施教”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分组时,要先让学生正确评估自身的数学基础和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水平,要明确高中生的心理和性格因素,充分尊重学生的愿望,合理分析,讲清道理,以统一学生认识。若有必要调整,要先征得学生同意再公布分组方案。这样就能把学生分到合适的小组里,又能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分组要动态化管理,经过一段时间后,由学生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再作必要调整。据此,教师再按照学习目标和要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六、七个学生为宜,选出小组长。比如:一些学困生,能在指导下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能完成简单练习题的分成一类,而后再分成适合学生性格特点的几个学习小组;中等水平的学生,能领悟和掌握学习内容,在启发下能独立完成练习题,能积极寻求帮助的分成一类,然后按学生能取长补短的原则进行正确分组;一些优等生,能很好掌握学习目标,能独立完成较难习题的归为一类,并按有利于互动探讨的原则来恰当分组。“分组施教”要从整体教学入手,进行局部小组辅导,最终达到统一的整体目标和要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开展“分组施教”

1.学习目标小组化

将学生分组后,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能力,合理制定各小组的学习目标,并将小组学习目标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的始终。学习目标可分为五个阶段:(1)认识和记忆。(2)理解和掌握。(3)初步简单应用。(4)初步综合应用。(5)发展综合应用。例如,在讲“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时,可制定三个学习目标:(1)熟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2)理解公式的特征,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3)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等。

2.课前预习小组化

高中生自主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高,教师要根据既定的学习目标,明确提出各小组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就会获得较好的预习效果。比如,可给各个小组分别确立以下类型的预习目标:(1)复习旧知识,基本理解预习内容,尝试着完成相应的习题,不懂时要和同学合作探讨,带着问题听课;(2)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例题自行完成较初级的习题。(3)深入领悟和把握预习内容,定理要会证明,公式要会推导,例题要会解答,能举一反三,逐类旁通。

3、课堂教学小组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互动交流,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是完成“分组施教”的关键。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让各个小组的学生都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确保全体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为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以中等程度的学习小组为基准,同时兼顾其他小组,要尽可能地让他们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可利用课下再给优等生讲,课堂上要避开。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循“低坡度,密台阶”的基本原则,初始要求不宜过高,难度增加不宜太大,要保证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另外,新旧知识的衔接要自然分明。

4、布置作业小组化

一节新授课后,学生要通过亲手做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对学习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认识,因此课后布置小组习题是“分组施教”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统一化,往往使学生吃不消或吃不饱。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小组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类型:(1)基础性课后练习,(2)略有提高的课后习题,(3)灵活、综合性的课后复习题。布置作业要精心适量安排,不要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5.单元考核小组化

学完一单元内容后,要进行一次学习效果考核,要以课本习题为主,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根据各个小组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同一份单元测试卷的测试题可设置不同的要求,供各个小组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

6.课外辅导小组化

教师要查漏补缺,补充和完善,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辅导不得标的学生,培养中等程度的学生,给优等生提供能力发展的机会。这样学生就都能奋发向上,充分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

四、“分组施教”的教后反思

分组是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和自愿选择来完成的,这样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分组施教”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又特别兼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使得不同小组的学生在各方面都能有所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开展“分组施教”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家长密切配合,与班主任认真协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工作量更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分组施教”,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从而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分组施教”是一种新的操作难度较大的课堂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入探讨和改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