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养老院养老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析养老院养老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李永亮

井陉县第二中心敬老院河北石家庄050300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加速高峰期,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发展阶段,传统的家居养老已无法满足养老需求,养老院养老的需求日益扩大。但是我国的养老机构现状令人担忧,无论公办养老院还是民营养老院都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概述了现阶段我国养老机构的背景和现状,同时针对养老院养老发展面临的几大问题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尝试性地探讨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养老院;发展困境;对策

引言

我国老龄化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数目巨大的老龄人口,且中国现阶段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院将成为多数老人安享晚年的选择。

1我国养老机构现状

1.1养老机构不完善

老年人参加“以房养老”的目的是可以凭借所得房款,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养老服务。但是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数量少,床位难以满足需要;同时大部分养老院由于资金短缺,不仅基础设施差,而且缺乏护理人员,很少有日常娱乐,成为推行以房养老的最大障碍。国家统计局2017年发布了最新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其中15003万人在65周岁以上,占总人口的10.8%。而在2017年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中,截至年底,全国共有14万个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床位730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1.6张,比2016年增长4.3%),虽然相比2015年总数大幅提升,但可明显看出仍然远远不够。其中少量公办养老院有国家补贴、条件好、价格合适但“一床难求”,另一些质量还算不错的私立养老院价格极高,大部分老年人负担不起。

1.2制度法规障碍

目前我国房产的使用期限为70年,到期后,必须由房产所有者申请续期,并重新上缴土地出让金。如果老年人的房产马上到期,却想申请“以房养老”,一方面可能导致老人拿到的养老金过少,不足以满足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会加大金融机构的风险,使相关机构参与积极性不高。2.诚信系统不够完善。“以房养老”涉及到大额资金流转,而我国没有完善的监督体制作保证,这不仅使老人对金融机构缺乏信任,而且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发生了多起以低价骗取老年人房产的悲剧。3.没有系统专业的房产价值评估标准。影响房产价值评估的因素有很多,如金融市场尚未发展完善,大量缺乏精算人才,各机构之间恶性竞争。因此我国急需一套合理的标准来约束评估机构的成立,同时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规范其评估方法。

1.3文化因素

我国古代实行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因此在人们心中血缘观念、家庭观念尤为重要,在民间流传着“但留方寸地,留予子孙耕”的俗语,形成了把房屋留给后代的习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家庭养老成为我国基本养老模式,至今社会上的主流观念仍是将房产留给子女,而不会抵押给银行。这种模式带给老人的主要是精神上的安慰,经济因素只占据次要地位。七年前国资委作过一项调查,发现虽然拥有产权的老人超过总数的72%,但是老人必须和子女共同决定房产处置权。另一项调查显示,84%的老年人不能接受以房养老,而其中约半数是因为担心子女不同意,老人不希望“以房养老”间接割断亲情的纽带。

2走出养老行业困境的解决对策

2.1政府规范养老行业标准,提高准入门槛,保障老年人利益

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与养老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能有效监督实施。法律法规需涵盖养老机构的申请条件、申请流程、准予标准以及不达标时的惩罚机制还有取缔“无证”养老机构时老年人的善后机制,从法律层面上保障老年人的根本权益。其次,规范养老机构的软硬件设置条件,包含养老院的建筑设计规范、医疗护理规范以及环境要求等方面。要求养老机构不仅要重视选址问题,还要充分的考虑消防、通风和内部无障碍交通等建筑内部设计问题,相应还要有与养老相配套的医疗服务,坚持走“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之路。最后,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选择养老机构时,一定要查清机构资质,要核实其有无民政部门核发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或市场监管部门核发的提供养老服务业务的营业执照,不具备相关证照的就是非正规养老机构。

2.2扩大公立养老机构的覆盖范围,加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的合作

公立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困境,在于此类养老机构规模小、床位少、覆盖面积小,要解决这一局面,须与政府协调争取更多的土地资源。养老院的规模设计,在前期要做好充分的调研,调研项目需涵盖老年人数量、愿意入住养老院的老人数量、当地经济水平、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等。此外,要从老人的需求和服务出发,将公立的资金和资源与民办的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制定出养老院可行性报告,全面的分析,共同促进养老行业的发展。

2.3国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降低养老院筹建及运营成本

养老机构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是福利机构,要使之企业化运营,走产业化道路,也并非一件易事。特别是规模经营、品牌发展,更离不开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统筹有效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保证合理、公平、公开的分配,养老产业在用地上要有适当的优先权;其次,养老产业投入大、回报低、利润回收期长,如果没有国家扶持很难吸引到资本投资,国家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费用上进行相应的税费减免,降低养老院筹建及后续运营成本;最后,还应该在财政支出部分加大对养老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帮助养老机构完善内部的基础设施及必要的安全设施

2.4超前规划,完善政策

养老产业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必须超前规划、科学规划、统筹规划。首先要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养老产业准入、退出、监管制度,完善项目资金、技术、运营、管理和监督等各方面的相关政策体系,为养老产业规范运行提供良好宏观环境。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制度保障、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个人、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当地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按高、中、低三个档次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选址,建设符合不同老年人群需求的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的养老机构。按照养老产业发展规律,确定近期、中期、长期养老产业优先发展的领域,将内容细化到具有老年人消费特点的生产、流通、经营和后续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养老产业规划体系。另外,还要完善相关政策。在调研中,发现限制养老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土地供应问题。因此,要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将各类养老产业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制定、完善支持发展养老产业的土地政策。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依法办理,优先保障供应。为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可将闲置的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养老服务用地,但一定严禁将养老产业建设用地改变用途、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搞房地产开发。

结束语

只有通过不断地完善政策,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创新服务理念,营造社会化的养老氛围,让老人在思想上接受社会化养老,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养老基地的作用,使我国养老产业良性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俊华,唐萌.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现状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0):162-165.

[2]吕佳琪.老龄化背景下常州地区养老院室外景观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3]蒋筱青.满足“夕阳”需求让“朝阳产业”更好发展[J].四川党的建设,2018(08):68-69.

[4]袁理.中国险企发展养老地产十年回顾及展望[J].中国保险,2018(04):16-20.

[5]罗梦婷,周尚意,江攀.京津冀养老院区域协同发展空间范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02):58-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