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区275例艾滋病人死亡情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卧龙区275例艾滋病人死亡情况分析

俞维民李萍

俞维民李萍(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南阳473056)

【中图分类号】R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04-0411-02

【摘要】目的探讨卧龙区艾滋病人高病死率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卧龙区1997年12月-2008年12月艾滋病人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累计确认病例中已死亡275人,抗病毒治疗组病死率为29.00%,低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病死率的84.00%(χ2=155.64,P<0.01);在高发地区艾滋病人的病死率为35.00%,低于疫情低发地区的58.00%(χ2=31.85,P<0.01);267人死于机会性感染,占总死亡数的97.09%。结论适时开展抗病毒和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加强规范化管理和关怀是降低艾滋病人病死率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艾滋病人死亡分析病死率

1995年8月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卧龙区共报告HIV/AIDS病例705人,其中艾滋病人累计608人,已死亡275人,占疫情报告病例的39.00%,高于南阳市累计确认病例中总体死亡率(33.70%)。为探讨艾滋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现将卧龙区艾滋病患者死亡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全部资料来源于南阳市及卧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数据库、抗病毒治疗数据库,对象为确认艾滋病已死亡病例。

1.2分析方法用Microsoftexcel2003汇总数据,用SPSS12.0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指标的定义[1]病死率=某年AIDS死亡人数/当年年中AIDS数×K。

2结果

2.1基本情况截止2008年12月31日,卧龙区共死亡AIDS275例,其中0-10岁3人,10-19岁4人,20-29岁17人,30-39岁75人,40-49岁90人,50-59岁59人,60-69岁20人,70-79岁7人;男174人(63.27%),女101人(36.73%);已婚/同居191人(69.45%),离异/丧偶61人(22.18%),未婚23人(8.36%)。

2.2HIV/AIDS死亡动态变化从表1可以看出,AIDS人群中出现死亡始于1997年,此后3年年死亡率缓慢上升,至2005年开始有所下降,2007年后有回升趋势。

2.3死亡率地区差异分析艾滋病疫情高发地区死亡率为35%,普通地区死亡率为58%,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x2=31.85,P<0.01)。

2.4抗病毒治疗与病死率分析开展免费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以来,接受治疗的425例病人,死亡122例,病死率为29.00%;未曾接受抗病毒治疗183例患者,死亡153例,病死率为84.0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x2=155.64,P<0.01)。

2.5死因分析与年龄分布275例死亡病例,有267例死于机会性感染,占97.09%,2人意外死亡,6人死因不详。从病人死亡年龄构成来看,多集中于30~60岁之间,分析其原因可能患者多为90年代中期有偿采供血感染,此年龄段的患者所占构成也比较大,因此导致在死亡年龄构成中比重较大。见表2

表1卧龙区1995-2008年艾滋病流行情况

2.6艾滋病患者死亡与确认时间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在确诊1年内死亡110人,占39.96%,死亡时确诊年限达到6年以上的患者比例较少。

2.7感染途径及CD4+T淋巴细胞检测情况275例死亡病例,通过采(供)血感染192例,输血63例,性传播17例,母婴传播3例。做过CD4+T淋巴细胞检测者127人,占46.18%;未做过或未来得及做检测即死亡的148人,占53.82%。

表2艾滋病患者死亡年龄分布

表3艾滋病患者死亡与确认时间的关系

3讨论

3.1由于艾滋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输血或血制品感染HIV到发病时间一般在6年左右[2],如不加控制发病到死亡一般为1-2年,而卧龙区艾滋病患者死亡高峰出现在2003年以后,基本与HIV感染、发病、死亡的自然史吻合。2005年死亡高峰的下降与我省普遍开展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和抗机会性感染的治疗可能有一定关系,死亡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3.2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艾滋病患者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感染者绝对数较多的高发地区死亡率低于普通地区,可能是由不同地区抗病毒治疗的规范程度的存在差异所致。

3.3自1994年国外实施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以来,艾滋病病死率大幅度下降[3]。据报道,1996年一些西欧国家经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病死率比1995年下降23%[4]。分析表明,卧龙区的抗病毒治疗死亡率显著低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死亡率,与报道一致,提示为艾滋病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开展抗病毒治疗是降低患者死亡的根本措施。

3.4分析表明,艾滋病人死亡原因主要为机会性感染;死亡者年龄集中在30-60岁,可能与患者多为90年代中期有偿采供血感染有关;艾滋病人死亡与抗-HIV抗体检测时间密切相关,病人抗-HIV抗体检测时间越晚,由于不能及早纳入医疗救治或错过了治疗最佳时期,易引发死亡。

参考文献

[1]方积乾.卫生统计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黄宝浩,蔡卫平,唐小平等.不同感染途径对艾滋病病人疾病进程的影响[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2,10,(5):290-292.

[3]MichaelsSH,ClarkR,KissingerP,etal.Decliningmorbidityandmortalityamongpatientswithadvanced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infection[J].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1999,339:405-406.

[4]侯东.艾滋病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6(1):5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