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探讨

/ 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探讨

刘斓

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喂养不耐受(feedingintolerance,FI)亦称喂养困难,是一组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症候群。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由于早产儿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不成熟、黏液分泌功能不完善,胃肠道蠕动的动力不足,喂养后极易出现FI,延长住院时间及降低新生儿的存活率[1],本研究以婴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探讨早产儿FI的危险因素分析,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5年1月1日-2018年8月31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孕周<37w,剔除存在肠道发育畸形及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等畸形者,共2610例早产儿纳入研究。

FI的判定标准:①频繁呕吐(≥3次/天);②奶量不增或减少(≥3d);③胃潴留(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

1.2资料收集

医院病案室配合调出2015年1月1日-2018年8月31日NICU内所有孕周<37w早产儿病历,利用病案管理系统,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填写自行设计的《早产儿FI现状调查表》,结合出院诊断,找出所有喂养不耐受病例,完成病史摘录。

1.3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录入及数据处理

采用Excel录入数据,通过SPSS24.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秩和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将可能的危险因素纳入二分类logiistic回归分析模型,计算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早产儿FI的发生情况

2015-2018年该院NICU共收治早产儿2610例,其中诊断为喂养不耐受者117例,发生率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有贫血病史,使用暖箱、光疗、开奶时间越久、胃管使用时间越长、基础疾病个数越多、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早产儿FI的发生率越高(p<0.05)。

2.2母亲状况不同早产儿的FI发生情况

患儿母亲户籍、分娩方式、高龄、羊水粪染、产前发热及胎膜早破情况不同,早产儿FI发生率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

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

3.1选择合适的乳类早产母乳中的成份与足月母乳不同,其营养价值的生物学功能更适合早产儿的需求,利于消化和加速胃排空,选用对应母乳可以减轻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其次是早产儿配方奶;如果喂牛奶或奶粉则需要从稀到稠,早期喂养早产儿,可采用2∶1或3∶1的奶喂养,随着出生的日龄增加,早产儿胃肠道适应后再改为全奶。

3.2开奶时间对一般情况好,无并发症的极低体重儿最好生后4h开奶,低出生体重儿开奶时间根据个体情况尽早开奶,有宫内窘迫,窒息的早产儿禁食1~3d后开奶,禁食的患儿可静脉补充营养液,以保证热量的供给。

开奶的奶液为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开奶量为2~3ml/次,每2小时1次。发生喂养不耐受立即停喂。

3.3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NNS)早期微量喂养指在早产儿生后24h内给予较少量的奶水喂养,奶量从0.1~24ml/(kg·d)开始。研究表明,在胃管分次喂养的同时给予NNS,能促进早产儿胰岛素和胃泌素的分泌,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成熟,提高胃肠营养的耐受性,在不增加能量摄取的情况下,促进吸收的营养调节物质的贮存,并有助于从胃管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

3.4刺激排便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常伴随排便不畅,排便不畅也是喂养不耐受的表现之一,刺激排便能激发排便反射、促进结肠动力成熟及胃排空、畅通排泄途径。早期温盐水灌肠可促进排便、刺激胃肠迷走神经、刺激胃肠道的G细胞释放GAS。GAS能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总之,刺激排便结合NNS能尽快的诱导胃肠功能成熟,明显缩短胃肠营养的时间,较单纯使用NNS疗效显著,是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

3.5加强环境管理

3.5.1环境温度早产儿容易出现低体温,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早产儿室的温度一般应保持在24~26℃,相对温度在55%~65%。并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保暖措施。

3.5.2噪音刺激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副作用,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导致早产儿交感神经受影响,不利于胃肠道的消化与吸收。因此,护理人员应尽力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如说话轻柔,走动轻柔,不要用力摔碰暖箱门,避免敲击暖箱等。

3.5.3光线刺激光线对早产儿发育有很大影响,持续性照明能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黑暗环境使早产儿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地位,一些胃肠激素如促胃动素、胃泌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具有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促进肠胃活动和胃肠黏膜生长等作用,有助于早产儿消化吸收,从而进奶量增加,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情况减少。[2]临床上正大力推广使用暖箱遮光罩和配戴眼罩,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

3.6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制度,若发现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及早隔离,严防交叉感染。对于有合并症的早产儿,如窒息、硬肿症、心肺疾病、使用过呼吸机,更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

参考文献

[1]HoweTH,HsuCH,TsaiMW:Prevalenceoffeedingrelatedissues/difficultiesinTaiwanesechildrenwithhistoryofprematurity,2003-2006,ResDevDisabil,2010,31(2):510-516.

[2]武梦骅,赵艳男,郑峥:《不同胎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7年第2期,第160-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