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

马玉祥

马玉祥甘肃省张家川县上磨小学741500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语文教学也就自然成为培养美感的主阵地。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文中素材,以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和体会,使其具有发掘美、欣赏美、领略美、体会美、塑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素质教育内容,所包含的美育因素也较多。每篇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不同作品中所描绘的崇高的艺术形象、迷人的自然景色、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及其妙趣横生的文学语言、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用来培养学生美感的极好素材。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体悟美、感受美、塑造美的能力呢?

一、创设“美“的情境,是培养美的前提

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美的感觉和体会,首先就应为他们创设一种融洽的氛围,创设一种“美”的学习情境。而好的教学方法则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唤起求知欲,将他们引入“美”的学习情境。

正如心理学家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要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法,巧妙地向学生传情达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进入角色,融入“美”的情境,受到美的感染,进而去欣赏品味作品中所蕴藏的“美”。

二、生动的教学语言,是感受美的重要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兴趣能促使学生产生感受美的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无论课的导入还是分析与讲述,教师的语言都应幽默风趣、妙趣横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发掘美、欣赏美、领略美、体验美做好铺垫。

记得有位教师在教学一首我们熟知的儿歌《小小的船》时作了精心设计,先后三次在学生们的心中激起了感情的波澜:

第一次是上课开始时,在黑板上用蓝色画纸布置成“蓝天”,用金黄纸剪成“新月”贴在“蓝天”上,并以富有感情的语调诱导学生们回想在晴朗的夜晚抬头赏月的情景,使他们的情感掀起了波澜。

第二次是引发学生们从弯弯的月儿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他们导入蓝天似海、新月如船的神奇境界,使他们的情感再掀波澜。

第三次是让学生们一边看图画,一边听富有幻想色彩的乐曲,并且可以随着音乐眯上眼睛,轻轻摇摆身体,在幻想中慢悠悠地飞上蓝天,坐上新月之船,陶醉在诗的意境里。这时学生们的情感波澜就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波峰。由于学生们深深地动了情,他们就获得了难忘的审美体验,感受到了极大的审美愉悦,从而在心灵深处对美和文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饶有风趣分析、讲述,提供领略美的体会

一篇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往往是完整的,而有的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在讲述和分析作品时,总是一味地遇字教字、遇词解词、遇句解疑。这样整篇文章即使分析完了,也仅仅是支离破碎的字、词、句的堆砌而已,破坏了整篇文章的整体美,不能给学生留下整体的艺术形象,也就更谈不上领略美、体验美了。所以,教师应紧紧围绕作品的整体美,对学生进行绘声绘色的分析与讲述,引学生进入角色,得到美的熏陶。此外,还要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丰富的语言文字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用什么方式去描绘各种事物的,进而去品味欣赏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在美。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投影画面前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文本所蕴涵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起到灵魂净化和升华的功能作用,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利用文学作品的形象,陶冶学生的心灵

黑格尔指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作为感情对象只是诉之于感情掌握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基本上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受它感动从它得到某种满足。

如拔刀相助、扶危济贫的鲁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优秀共产党员郭全海(《分马》),关爱学生、美丽温和的蔡芸芝先生(《我的老师》),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梨花姐妹(《驿路梨花》)……这些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他们敢于打破框框,才能培养其想象力,更使他们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心灵美的教育。

美是无处不在的,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创造。如何引导学生去寻觅发现其中的美,使他们受到美的陶冶、激发美的情感并积极地创造美,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值得探索、深思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