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新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苏柏贤

苏柏贤

摘要:建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目标。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创设自主学习气氛,鼓励创新,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理念;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及改变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数学知识,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传统的初中数学教科书向来以枯燥和乏味令学生望而生畏,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进行了新的定位,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必须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教师要从课堂活动的主体、主角、主宰转变为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在教学方式上,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初中数学课堂成为探索和体验知识的场所,以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学实践的舞台。概括起来,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平等、和谐、合作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环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发散思维,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想,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只有营造这种融洽、和谐的软环境,同学才能放开自我,大胆探索,思维也更活跃,同时也就形成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不定向互动,使我们的学生养成一种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好习惯。荷兰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才真正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由“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进行的数学实践活动,是共同提高的过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数学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人格,允许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出错,敞开胸怀和学生真诚交流、共同体验、相互促进,使课堂教学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师生融为一体,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学,达成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关系,师生相互信任,相互了解,也只有相互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大胆交流。这样我们的课堂就能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教育也就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创设自主学习气氛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传授者的身份出现,通堂课由教师不停地说教,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和观念,数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课堂教学气氛严肃而沉闷。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就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要求学生学以致用,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目标,强调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如生活中有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他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把生活中“美的事物”与数学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爱屋及乌”的连锁反应,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乐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认真体会这种理念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且效果好。

笔者在教“轴对称与中心对称”时,首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形状,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然后让同学说说这些图形给人什么样的感觉,看谁想得又快又多又准确,同学们挖空心思地想,激烈地互相评议,这时整个课堂氛围便活跃起来。有个同学居然说“还是轴对称好看,因为我们的脸是轴对称的,不对称就不好看。”这下把全班学生逗笑了,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几乎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同学们自己几乎把对称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全部总结和概括了出来:轴对称图形或轴对称的物体给人以端庄、大方、稳重、气派的感觉;中心对称的图形或物体给人以旋转、跳跃、运动、活泼的印象。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同时得到了美的享受,增加了美学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审美的情趣。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探索、讨论、交流中弄懂了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性质和特点。接着笔者又启发同学们对建筑设计和服装设计等与数学中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联系进行研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课堂非常活跃。整堂课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只是和学生一起交流,激发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和对美的追求,以及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鼓励创新,数学知识趣味化

一位教育家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例如,学习了点关于直线对称点求法后,就要引导学生从联系实际的角度去分析,对原题进行加工、改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题目可以是这样的:一条小河l的同旁有两个村庄A、B,在河边修一个抽水站,问该站应修在什么地方,才能使它到两个村庄A、B的距离之和最短?学生继续讨论,将得到另外不同的几个题目:

延伸(1),小河两岸(设两岸是平行的)有两个村庄A、B,要在河上修一座与河岸垂直的小桥,使两村庄间的距离为最短,小桥应修在什么地方?

延伸(2),在圆柱形铁皮桶的外侧A处有一只小虫,请为它设计一条最短的路线,使它沿桶外侧爬到桶内壁B处。

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能在不断的自主创新中,享受数学之乐趣,感悟数学的“变幻美”。

四、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

数学开放题不仅能促进学生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与基本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数学思维空间,以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开放题是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1)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2)班的学生组成排后队,速度为6千米/时,前队出发1时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千米/时。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答。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的时空,学生在这个时空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示想法、畅所欲言,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动的关系。这样学生有兴趣去思考,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能够积极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比如,有的学生提出(2)班学生追上(1)班学生用去多少时间;有的提出联络员追上(1)班学生用去多少时间;还有的提出联络员和(2)班学生一起出发,联络员追上(1)班后立即返回,遇到(2)班又返回,如此往返,问(2)班学生追上(1)班时,联络员共走了多长路,等等。当然,由于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费时太多,而课堂教学受课时的限制,因此,需要适当控制问题的开放程度,必要时可先作一些铺垫。

开放题的教学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励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既可使课堂妙趣横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可使课后余味无穷。

总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数学教师在实践上不断强化和探索,这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在新课程理念这根乐棒的指挥下,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一定会奏出一曲又一曲有效教学的华丽乐章!

参考文献:

[1]石永生.中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广东省郁南县实验中学邮政编码:52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