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两种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

马恩龙1何晓琳2宫爱华2董枫2

马恩龙1何晓琳2宫爱华2董枫2

(1大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01)

(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辽宁大连116027)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04-0020-02

【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改良HSM法测定血小板相关抗体,在各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应用ELISA法和改良HSM法检测148例血小板性疾病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并对二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87例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改良HSM法阳性为70例,占80.5%;ELISA法PAIgG,PAIgA,PAIgM的阳性分别为76例(87.4%),50例(57.5%)和56例(64.4%)。26例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改良HSM法阳性为18例,占69.2%;ELISA法PAIgG,PAIgA,PAIgM的阳性分别为23例(88.5%),9例(34.6%)和18例(69.2%)。改良HSM法所测得的结果略低于ELISA法。结论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可能与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的原因较多和检测方式有关,对重症血小板减少患者采用两种方法同时检测,可以提高试验的阳性率和可靠性。

【关键词】血小板相关抗体ELISA法改良HSM法

血小板相关抗体在多种疾病中的检测国内外均有报道,检测方法也很多,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改良HSM法联合检测,现将其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血小板减少者148例,其中男61例,女87例,年龄35.2±21.5岁,血小板数(2~97)×109/L;所有病例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二版)[1]。表1中其他组患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干燥综合症5例;结缔组织病4例。对照组为50例健康体检者,体检正常且既往无心脑血管疾病,测定前2周内未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血小板数量均在(100~300)×109/L。

1.2改良HSM法根据患者血清中的PAIg可使正常血浆的血小板释放血小板Ⅲ因子,从而使正常血浆凝固时间缩短的原理,取经过灭活的患者及O型正常人血清各0.3ml分置两试管中,各加O型正常人富含血小板的血浆0.3ml,于37℃水浴10分钟。取上述混合液0.1ml,加O型正常人乏血小板的血浆0.1ml,混匀30秒后,加入0.025mol/LCaCl20.2ml,立即启动秒表,计时血浆凝固时间。患者与正常对照比较,缩短3秒以上为阳性。

1.3ELISA法采用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的血小板相关抗体试剂盒检测PAIgG,PAIgA,PAIgM;酶标仪为美国EL-340。

1.4数据处理ELISA法检测的各组结果用(x-±s)表示,组间差异采t检验。

2结果

见表1、表2。

表1改良HSM法和ELISA法检测结果的阳性率

(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HA:白血病化疗患者)

表2ELISA法检测87例ITP患者的血小板数与血小板相关抗体(×107ng/PLT)(x-±s)

注:与对照组比较,ITP患者各项血小板相关抗体结果P值均小于0.01。

3讨论

研究表明,自身抗体的产生是由血小板表面不同的相关抗原决定簇引起的一组复杂的免疫性疾病,部分患者由两种以上抗原决定簇致病。同一患者体内可同时存在多种抗体[2,3]。一般认为,血小板抗体在体内有两种存在形式,即血清中可结合血小板的IgG以及血小板表面相关的IgG[4]。

表1显示,对各组血小板减少患者,两种试验方法都有较高的阳性率。在ELISA法对ITP的检测中,PAIgG的阳性率明显高与其他两种抗体,可能是因为IgM和IgA是多聚体,易被巨噬细胞的Fc受体结合而被吞噬,故阳性率减低。在对ITP的诊断中,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PAIgG、PAIgA的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有资料证明,IgM具有较高的结合价和凝集能力,只需一分子的IgM即足以激活补体,在决定血小板寿命中很重要[5]。所以测定血小板抗体时,宜采用PAIgG、PAIgA、PAIgM同时检测,以免漏诊。

表2显示,对于ITP患者ELISA法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有显著意义。而改良HSM法作为一种定性试验,用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它可以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测定而不受血小板数量的限制,但因其手工操作过程无法进行质量控制而正在被其他方法取代。所以,在暂时无法使用免疫印迹技术和放射免疫分析的实验室,可以综合考虑改良HSM法和ELISA法的优势和不足,尤其是对于血小板数<20×109/L的患者,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会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马印图,李振奇,王全立.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进展.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11:648-649.

[3]MercalfeP,WatkinsNA,OuwehandWH,etal.Nomenclatureofhumanplateletantigens.VoxSang,2003,85:240.

[4]StockelbergD,HouM,JacobssonS,etal.Detectionofplateletantibodiesinchronic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1996,56:72-77.

[5]NelJD.Platelet-boundIgMinautoimmunethvombocytoponiaBlood.1983,6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