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

/ 2

论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

王清华(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作者简介:王清华,中南民族大学。

摘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间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意义、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思考三个方面,浅谈了自己对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认识。

关键词: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民族地区文化中图分类号:G127

1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源泉。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她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她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她的文化。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就在于这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①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②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强调以文化发展、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关系着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既然,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有如此重大的意义,那么,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建设中又存在哪些问题?下面的几组材料,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2.1京族特有的文化应该得到抢救和保护。

“京族三岛现在只有七、八十岁的个别老人,才能懂得‘喃字’的书写、读音及用意,如果再不抢救,很可能过几年就失传。”来自京族的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忧心忡忡地说。

除了“喃字”以外,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独弦琴也有待发掘、抢救、归纳,并进一步分析、整理。

2.2塔塔尔族文化应该有个“保护区”

“历史上,我们塔塔尔族有设备齐全的塔塔尔小学,而现在就连作为校舍的民族式建筑都不存在了;历史上,塔塔尔族聚居的闹市区都有塔塔尔图书馆或阅览室,现在也没有了……”全国人大代表阿不都拉•阿巴斯向记者一一列举塔塔尔族文化正在消亡的现象。

阿不都拉•阿巴斯说,以前塔塔尔族曾有本民族的出版物,因塔塔尔学校停办,塔塔尔族的语言文字得不到继承和使用。目前,第五代塔塔尔人只能听得懂塔塔尔语,不会使用塔塔尔文字的大有人在,能制作塔塔尔食品的人逐渐减少,塔塔尔族的饮食文化得不到继承和发展。

2.3一些地方“目光短浅”,忽视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

一些地方只看到短期经济效益,忽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长远社会利益。他们对民族文化、文物过度开发,民族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仅仅强调现实的利用,忽视对文物的维护、保养。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易于开发利用的就注意保护,而没办法开发利用的就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如此片面地重视商业价值的开发,只会造成文物的破坏和民族文化生态的恶化。

2.4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存在“甘于贫困”的思想意识

有报道说有不少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因固守某种古老的生活方式,认为应该按照祖辈流传下来的观念、方式去生活,他们安于现状,恪守某些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拒绝旧观念的改变,拒绝推广、普及先进的生产方式,致使当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

以上现象,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事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现状。这些现象和问题会引起我们哪些思考?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和总结。

首先,后继人才的缺乏。少数民族文化消失严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继乏人。客观地讲,目前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能用少数民族语言唱古歌、情歌的人不多了,懂民族文化、讲民族语言的中年人也不多了,在许多民族家庭父子、母子之间使用普通话交流,青少年之间也用普通话交流,许多少数民族家庭的孩子不会讲本民族的语言,民族文化面临断代失传。

其次,发展经济与传统文化的保留问题。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当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相矛盾时,怎样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为经济发展牺牲文化还是为保护文化而不发展经济?

再次,价值现的冲突问题。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具有鲜明的特性,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时代制约性、滞后性。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滞后性,导致实践中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长期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生产力不发达,与外界联系少,大多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认为,接受现代文明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3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于上述种种现象及其引起的问题,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①国家应继续加大对民族文化保护的投入。国家的投入,有利于鼓励、引导、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国家对京剧、交响乐都有特殊的保护政策和扶持办法,那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应该也可以。因此,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国家应加大财政支付的投入,出台扶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设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专项资金。

②加大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人才的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应把保护和培养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人才的培养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优秀文化人才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人才的培养有多种形式:一是注重培养少数本民族的文化骨干;二是可以引进外地文化人才,并在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津贴制度和专项津贴制度,从政策上、感情上、留住人才。只有拥有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才有后劲。

③民族文化保护要从课堂开始。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民族文化的保护要从课堂开始。要增强民族文化保护的观念。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延边大学校长金柄珉代表说:“要坚持融合与创新并重,促进民族文化借鉴融合。坚持共享与教育并重,实现文化资源共享,通过教育平台的传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

对于新的时代、新的文明给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冲击,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措施,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加以保护。教育部、国家民委已经了下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中明确要求中小学要组织开展“民族知识、绘画与手工、演讲、民族歌舞”等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进入课堂,对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播、推广和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④保护的最好方式是发展。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影响无非有两种:一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民族意识慢慢淡化;二是传统意识渐渐增强,传统文化继续发展。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使得我们容易陷入两种极端的困惑:是全面放弃以前的观念、习惯去接受新的文明、方式,还是要一概拒绝现代文明完全保持传统习惯?

实际上,两者并不完全矛盾。现代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般规律,任何人都不能去阻止或改变。但是在发展中又不能滥用发展权利,残害民族文化,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那么怎样协调好两者间的关系?我想,如同最好的进攻是防守一样,最好的保护就是发展。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固步自封,结果必然是衰败、消失。每一种文化也都有自己的精华和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取其精华的时候,也要取的合理,应该在民间继续弘扬的文化形式,要留在民间;应当在博物馆珍藏展览的,就让它去博物馆,各得其所。唯有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笑蜀.保护藏文化要防止两个极端[N].南方周末,2009-03-25.

[2]胡青.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启示[J].学术探索,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