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对预防心理疾病的体会

/ 1

传统文化教育对预防心理疾病的体会

张丽

张丽(江苏南京市玄武区兰园社区服务中心210000)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400-01

心理疾病属于心理卫生范畴,其基本含义是: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增进,它强调增进人的心理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以达到预防各类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目的。心理卫生不仅属于医学事业,也是社会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变快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就业问题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紧张的应激因素增多。同时,社会生活环境下的有害刺激,如噪音、拥挤等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使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

近年来,各类心理疾病的发生呈急剧上升趋势,这些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导致了个人及家庭乃至社会的难以估计的危害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心理疾病的行为发生,危害到自伤、家庭、社会、生命财产的安全隐患,因此,心理疾病的预防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本人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应用到社区特定人群,通过对已经罹患心理疾病人群、边缘人群及其家庭成员的心里抚慰和帮助,深刻体会到传统教育对“心理疾病”发生的预防和恢复有着显著的效果。

传统文化是指传承道德,文明化人的教育,阐述人性本善。由于后天受外界环境压力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心胸变得狭隘、自私、唯金钱、权势、名利是图,使人内心不平,往往产生了压抑、失落、忧郁、痛苦等心理阴影,长久以往就发展到内心的怨恨,仇视、报复等过激行为,当落差超过了心理承受极限时就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给本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难以预估的损失,所以预防尤为重要。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人际关系相处就会遵循五伦大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君敬臣忠、夫妇有别。人们就会自觉地尊长爱幼、悌和友邻、以恕为贵、以舍为乐,相互之间能和睦友爱,能舍能让,心胸宽广,不计得失,以善为乐。就能做到宠辱不惊,得失不忧,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应对生活中诸多的不顺和失败,生活中的不良事件就能看得开放得下。任他天地变,恒持平常心。时时处处调整自己的心态,于事于人尽量做到圆融、宽谅。通过圣贤经典的学习,精神就会充实,心情也会随之愉悦,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

当然除了个人素质的提高、心量的扩大,家庭、社会的环境也至关重要。所以《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均以修身为本。个人修学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举家齐修就能构建了和谐的家庭,举世齐修就能构建了和谐的社会。几千年人类传统文化的瑰宝积淀了祖先无价的智慧和哲理,经历了朝代的更替和千锤百炼的考验,历久弥新依然闪耀着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真理光芒。所以传统文化的学习意义非常重大,它对预防心理疾病、和谐家庭和社会效果显著。希望从事社区的医务人员、社工、以及慈善机构、个人志愿者都能从自身做起,学习传统文化并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已经罹患心理疾病的人群及其家人更要关爱他们,同时向他们宣说传统文化的精神,让他们能走出狭隘、固执、自私、傲慢、冰冷、不安、罪恶、病态的心境,坦然面对真实、平淡、阳光、美好、善良的人、事、物、境。《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存,未来心不可有。忘记过去,从现在做起,改过自新,未来依然无限美好。

心理疾病的预防是医学事业,社会事业乃至全人类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都要负起责任,为家人、为亲友、为他人、为社会尽心尽力。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从我身边做起,从社区人员做起,学习、弘扬传统文化、人伦道德,培养、完善出健康、善良、高尚的人格品德,为家庭、社会、人类贡献出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