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观察

赵玉萍

黑龙江省望奎县中医院黑龙江望奎152100

摘要:目的:观察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方法:择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9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包含46例患者,参照组患者采用缬沙坦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行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药物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药物治疗,相较单纯实施缬沙坦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和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减低患者的24小时内尿液白蛋白排泄数量生理指标水平,优化患者在患病和接受期间的生理舒适程度和生存质量,延缓患者发生终末期肾衰竭临床结果的时间进程,应当引起广泛关注。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黄葵胶囊;缬沙坦;临床观察

HuangkuicapsulecombinedwithvalsartaninthetreatmentofDiabeticNephropathyClinicalObservation

ZhaoYuping

(WangkuiCounty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ilongjiang,Wangkui152100,Heilongjiang)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ectofHuangkuicapsulecombinedwithvalsartaninthetreatmentofdiabeticnephropathy.Methods:selectedJanuary2014-2016yearinJanuaryinourhospital92casesofdiabeticnephropathypatientsastheresearchobject,accordingtothepatientswerehospitalizedwererandomlypidedintothestudygroupandcontrolgroup,eachgroupincluded46patients,controlgroupweretreatedwithvalsartantreatment,Huangkuicapsulecombinedwithvalsartanintreatmentofpatientsinthestudygroupline.Results:theeffectiverateoftreatmentinthestudy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thereference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implementationofHuangkuicapsulecombinedwithvalsartanintreatmentofdiabeticnephropathypatients,comparedwiththeimplementationofvalsartantreatment,cansignificantlyimproveandenhancetheefficiencyoftheclinicaltreatmentofpatients,reducetheriskofpatientswithin24hoursurinealbuminexcretionquantityofphysiologicalindexesofwaterlevel,optimizationinpatientphysiologicalduringtheillnessandacceptthecomfortandqualityoflife,timetheprocessofdelayingtheoccurrenceinpatientswithend-stagerenalfailureclinicalresults,shouldarouseextensiveattention.

[Keywords]Huangkuicapsule;diabeticnephropathy;valsartan;clinicalobservation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群体中的常见临床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伴随患者疾病病程的发展演化过程呈现逐渐升高趋势[1]。糖尿病患者群体中出现的肾脏生理功能损害以及持续性蛋白尿症状,是导致患者发生终末期肾衰临床结果的主要原因。而终末期肾衰竭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临床死亡事件的代表性原因。糖尿病肾病患者群体发生的主要病理改变现象在于蛋白尿生理特征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延缓患者的蛋白尿指标发生发展进程,对于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2]。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针对收治的部分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了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药物治疗,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9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包含46例患者,研究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介于42-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2±3.2)岁,参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介于43-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8±3.1)岁,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在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计算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在初始入院后均实施糖尿病患者临床饮食行为习惯控制,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体重、身高、以及体能表现状态等生理指标,为其制定系统化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热量物质的摄入比例,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的血压、血脂以及血糖等生理指标的表现状态为其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治疗。研究组患者行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药物治疗,黄葵胶囊(生产厂家: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9990041)每次服用5粒,每天服用3次;缬沙坦(生产厂家:北京赛科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638)每次服用1粒,每天服药3次。参照组患者实施单纯性缬沙坦药物治疗,患者的服药方式和服药剂量与研究组患者完全相同。

1.3临床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中,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遵循如下分级参考标准:(1)显效:患者的24小时内尿液白蛋白排泄数量水平达到正常人水平;(2)有效:与实施药物治疗之前相比,患者的24小时内尿液白蛋白排泄数量水平发生显著降低;(3)无效:与实施药物治疗之前相比,患者的24小时内尿液白蛋白排泄数量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或者是发生升高现象。

1.4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数据选择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进行处理,对计数资料选择(n,%)来进行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证明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注:P=0.011<0.05

3讨论

糖尿病是因人体内部胰岛素分泌生理功能异常,以及机体自主免疫机制缺陷所导致的严重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行为特征为多饮、多食和多尿,且有一定数量比例的患者通常会发生血糖浓度生理指标水平持续升高,以及蛋白尿症状,直接导致患者的体重指标水平发生幅度显著的降低变化[3、4]。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群体中具备代表性意义的临床并发症,在患者罹患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背景下,患者通常会出现持续性的蛋白尿病理症状,并且在患者未能获取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处置条件下[5],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肾脏基础生理功能衰竭,对患者肾脏器官的生理功能状态造成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因此对患者的生命存续状态造成严重威胁,诱导临床死亡病例的发生。因此,采取系统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减轻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具有充分的临床意义[6]。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3.48%)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73.91%),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药物治疗,相较单纯实施缬沙坦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和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减低患者的24小时内尿液白蛋白排泄数量生理指标水平,优化患者在患病和接受治疗期间的生理舒适程度和生存质量,值得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治疗处置实践工作过程中予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

[2]林子桐,张超,沈雪梅.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4,28(5):765-769.

[3]邓海鸥,林凯,黎映兰,等.黄芪多糖对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者TNF-α、IL-6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药材,2014,37(4):713-716.

[4]王朝,蒋莉莉,施莉莉,等.水蛭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及对尿微量白蛋白和内皮功能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4,35(10):1306-1308.

[5]章红艳,章兰芳,吴艳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5,21(15):2867-2869.

[6]秦林,丛旭东.探讨黄葵胶囊的临床应用及机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8):7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