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体育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2

浅谈学校体育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的培养

任首利

任首利(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摘要:本文拟根据对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发展的动力因素的分析,探讨在体育中对学生智力因素培养的途径。以致力于体育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体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体育教育思维需要动机兴趣

0引言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人的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但这个过程必须依靠人的思维这个主观重要条件,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对培养健康体魄、完美身心具有的积极作用。

思维是在象、概念的基础上的进行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谁知活动,是认知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对于高职学校学生来说,思维能力正逐渐趋于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唯有根据学生年龄和思维特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智力(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并为其从事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思维发展的动力

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人不管做任何事,都出于自身的需要,任何需要作为客观现实的反映,都是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体育运动的需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强烈的反映,由此而引起人们对体育运动“内处行动”和观赏。

1.1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知识、运动经验是学生智力和思维发展的基础,要获得运动知识、经验就得参与体育学习、运动训练,并激发自我学习动机。如对体育无兴趣,学习无动力,那么在好教师和教法也难以奏效。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实践证明,对体育的兴趣及项目选择均带着浓烈的情绪色彩,并左右其认知倾向。

1.2兴趣和爱好犹如催化剂,它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去探索、去训练,去对某个项目自觉地进行强化。学生对某个项目、内容感兴趣与否,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与否,这与学生的思想认识是分不开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就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既注意体育的实践教学,也要辅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高职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创造优异成绩,在学习训练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固然重要,但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去指导、帮助别人和在学习的基础上完善自我。一个单位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一个新的体育内容的出台,都需要参与者的思维反馈。运动知识、学习经验的积累,未来的反馈,有待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判断,有待于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学生成为真正的体育学习者。

2主观能动作用与因材施教

体育运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主观实践活动,是人们为满足自身发展而产生的对运动的需求。运动实践是人们作用于自己的身体,提高对运动的认识的过程。作为作用于自身的人,不仅具有能动主体的认识和能力,同时也是经常自我认识的客体。为了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尤其重要。

例如,跳高课教学如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自觉思考,头脑中对跳高技术的陌生,加之过去经验的影响,就会对跳的技术过程产生错误的认识,直接影响技术的掌握。所以体育教学应从学生实践出发,因材施教。因为一个规范的跳高技术,能力、素质的差异将带来动作质量的不同。那种只希望迅速得到学习结果而不注意学习过程的教学,会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学生自身的“内部控制感”逐渐消失,而那种“反正自己练习也达不到要求”的“无能感”却会日益强烈。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完成、掌握动作的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传授练习、思考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与运动经验。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发展新的需要

运动过程是一种潜意识的思维活动,就是说认识的自觉性不一定用外在的语言表现出来,它是通过创造的能动性,把内在已积累的自觉性反映出来。我们每做一个成功的动作,都是在一定的激情下产生的。在突然产生的(灵感)动作中,又一定有一个潜在的意识加以指导,因此激发学习动机,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理论联系实际,按照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对象实施教学内容,是学生产生新的需要的前提感觉,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会充满信心地投入练习。教师让自身素质、技巧性好的学生先练,对后面的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安全感,从而创设一个愉快、安全、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处于新的求知欲的需要状态,这将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去学习、锻练,获得技能,以求发展。正如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和经常的,但它造成结果是不连续。”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长期地、系统地学习过程,制定统一的、完整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由教室到操场,由用脑学习转为脑、体的操练,并通过情感体验,主客观感觉,注意力的集中与转移,以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特殊需求。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皆有5-7名体育教师(或更多),都各有所长(专项不同),学校可结合其所学专业,按一个年级或分阶段安排一个教师实施阶段教学。第一阶段主要以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其柔韧、灵敏、耐力、速度等素质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第二阶段以提高学生基本运动技能,提高对常规运动项目的理解,即进行以方法为主的教学;第三阶段则以加深巩固知识技能反培养其独立运用、自觉练习的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第四阶段以自我保健、结合专业特点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如此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按立足基础,培养兴趣,挖掘潜力,提高技能,养成习惯的阶段性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体育知识、技能原需要。

4小结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有着较强的实践性,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自觉积极的学习、锻练,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遵循动作形成规律,又要遵循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在教学中,教学要求要适当,过低和过高的要求都是不适宜的。过低的要求,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运动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望,产生不了新的需要,就不可能构成学生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过高的要求,会远远脱离他们的原有思维结构及其运动水平,使他们“望而生畏”,有仅产生不了学习和训练的愿望,更谈不上去思考完成的办法。即使激起了新的需要,也不能打破原有的心理水平,为原有的心理水平和思维结构所“同化”,难以构成思维发展的动力。只有那种高于学生原有的心理和思维水平,经过他们主观努力后又能达到的要求,才是学生最适当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智贤.儿童必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72.

[2]张恩慈.人类认识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章沛.思维规律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4]林先发等.论思维形成与思维方法.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5]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6]林崇德.自编应用题在培养小学儿童思维能力中的作用.心理科学通讯.1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