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与抗凝血酶Ⅲ活性在肺癌中的检测及意义

/ 2

D二聚体与抗凝血酶Ⅲ活性在肺癌中的检测及意义

李香菊

李香菊(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检验科1541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137-02

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常见病。本文通过对119例肺癌患者D二聚体定量和抗凝血酶Ⅲ活性的检测,以探讨上述指标与疾病的关系及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肺癌119例,男73例,女46例。年龄67.5±19.3岁,为本院2008~2009年住院病人,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确诊。对照组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62.6±15.3岁,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健康体检者。

1.2方法

静脉采血,以109mmol/L枸椽酸钠抗凝9:1比例抗凝,2500r/min离心10分钟,采血后2小时内完成检测。检测指标:D二聚体定量(DD,D-dimer)测定为Liatest免疫法;原理:以抗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包被乳胶微粒,与受检血浆中DD发生凝集反应,导致浊度增加,通过吸光率的变化测定DD含量。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活性测定为产色底物法:原理:先将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在有肝素的情况下孵育,凝血酶与血浆中的ATⅢ形成1:1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发色底物CBS61.50,释放显色基团对硝基苯胺(PNA),在405nm波长比色。显色的深浅程度与剩余的凝血酶呈正相关,与ATⅢ活性呈负相关。试剂为法国STAGO公司产品,以STAGO公司生产的STACompact全自动凝血仪测定。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肺癌转移组(n=45)D-dimer为2.96±1.51μg/ml,明显高于肺癌局限组(n=74)1.82±1.03μg/mlP<0.01。

3.讨论

恶性肿瘤者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出现凝血、抗凝与纤溶功能异常,这种异常与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有关,临床和实验研究已证实了恶性肿瘤病人存在着止凝血功能的异常,这种功能的异常易导致肿瘤病人血栓形成或出血。肺癌患者由于癌细胞破坏正常组织,释放一定量的组织因子及化疗或放疗作用下,大量坏死时,可向血中释放大量组织因子或其它促凝物质,并且纤溶的激活及DD增高与预后差相关。本资料显示肺癌组D-dimer显著增高,提示有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增多、凝血激活和继发纤溶状态。肺癌转移组D-dimer高于肺癌局限组,与UnsalE的研究结果相同。提示这种变化对肿瘤的转移有促进作用。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终末产物,D-dimer的增加表明血管内有纤维蛋白的形成与降解,是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标志物。其增高反映体内血液高凝和纤溶的增强。本结果提示肺癌患者不仅有凝血激活还有继发纤溶亢进。

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系单链糖蛋白,分子量约58000,由肝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AT-Ⅲ除主要灭活因子FXa与凝血酶外,还能灭活FXⅡa、XⅠa、Ⅸa,据估计血浆中凝血酶抑制活性的50-67%左右由AT-Ⅲ负责。AT-Ⅲ是一种重要的抗凝物质,起凝血抗凝平衡的调节作用。是依赖肝素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在肝素存在的条件下,AT-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速度大约增加2000倍。其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机制是,它有肝素结合部位和凝血酶结合部位,肝素与AT-Ⅲ赖氨酸结合,导致AT-Ⅲ的构型发生改变,AT-Ⅲ羧基端的精氨酸残基与丝氨酸蛋白酶活性部位丝氨酸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共价的1:1等分子复合物,使这些酶失去活性。本资料显示肺癌组AT-Ⅲ活性显著减低,提示可能有凝血激活后抗凝蛋白的过度消耗。这可能与肿瘤患者癌组织崩解,坏死释放促凝物质破坏凝血,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有关。另外,肿瘤患者的放、化疗本身因癌组织坏死产物及毒素对邻近组织,血管的损伤,激活凝血过程,加剧患者的血栓前状态,一方面使肿瘤患者表现为凝血、抗凝和纤溶方面的异常;另一方面,这种血栓前状态有利于癌栓形成,使癌细胞逃避或免疫损伤,阻塞毛细血管,损伤血管内皮,易于癌细胞的粘附,浸润和转移。

参考文献

[1]王建中,蒋栋,吴振如,等.三种血浆D-二聚体检测方法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3):169.

[2]璩斌,王学峰,张利伟,等.缺血性中风患者抗凝与纤溶系统的变化[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7,12(3):154.

[3]张涛.D-二聚体检测在白血病和脑梗死中的意义[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9,14(2):90.

[4]刘淑云,侯祖强,孙丽.400例脑血管疾病血中D-二聚体检测[J].临床检验杂志,1997,15(5):308-309.

[5]陈慧芬,吴瑞庭,邵慧珍.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中测定的临床意义[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9,14(3):182-183.

[6]黄尉国,王鸿利,张颖琪,等.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2):71-74.

[7]王鸿利.广泛开展血栓与止血的检验和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2):69-70.

[8]李光辉,王志新,陈幸华.359例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1999,3(4):159.

[9]张燕,李卓江.糖尿病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和D-二聚体检测[J].临床荟萃,2003,18(10):561.

[10]刘泽英,刘双,肖瑶,等.52例肺栓塞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变化[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0,19(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