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预防护理的分析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心血管疾病预防护理的分析进展

徐静

无锡市中医医院214000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中非常多见的疾病类型,主要是指人体心脏与全身血管发生的一系列疾病。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病正呈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降低心血疾病的发病一直是临床重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控现与预防护理对策进行分析,并将详细内容介绍如下: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预防;护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病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对我国广大的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已经成为目前医护工作者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更多的临床学者开始研究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护理工作,以期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护理降低心血疾病的发生率[1]。

一、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现状分析

当前,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病率已经成为我国发生率最高的一类疾病,且该疾病在国外的发生率也是高居不下。全世界范围内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管理都非常重视,而管理措施主要是通过对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的控制,降低病发率。但事实上,虽然我国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控重视度较高,但大部分的居民其自我保健意识与能力非常低,例如多数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都存在较多的不良生活习惯,并没有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意识和认知。

此外,就目前来,国内并没有针对糖尿病、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可控制的心血管疾病诱发因素实施系统性的管理与防控措施,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力度非常弱,因此,想要真正意义上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首先就需要针对这部分可以控制的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构建完善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同时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的健康宣教,提高我国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与能力,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分析

1.通过护理人员开展家庭多学科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护理工作

将护理人员作为协调者,以EUROACTION心血管病的预防模式为引导内容,多学科同时协调参与,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高危人群及家属实施综合预防干预,这也是当前心血管病预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是针对心血管疾病诱发的高危因此进行控制,对研究对象实施运动、饮食、体重、心理以及用药等指导工作,全方位提高被干预者的自我保健能力、机体的疾病抵抗能力,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2.运动方面干预

良好的运动习惯可以增强自身的体质量,增强疾病抵抗力,但是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运动方式,例如慢跑、瑜伽以及太极等,均是较好的运动方式。但要注意的是运动一定保持合理,坚持循序渐进,规律锻炼的原则,切不可盲目追求过大的运动量;养成健康良好的运动习惯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能力,可以将自身体重控制于健康范围之内,还有利于自身血压、血脂以及血糖等指标的合理控制,改善心血管方面的功能,降低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风险。

3.饮食方面的干预

科学、合理的调整自身的饮食结构,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将以往的不良饮食习惯全部纠正,为保障饮食结构的合理性,在实际生活应多增加蔬菜、水果及谷物类食物的摄入量,增加维生素、纤维素等食物的食用量,饮食结食尽量以低脂、低饱和脂肪酸以及低盐的食物为主,且饮食量不宜过大,需坚持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

4.体重控制干预

严格监测体重变化,不可让体重于短时间内发生大幅度下降低,需要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与健康的运动习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体重进行良好的控制,确保体重始终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

5.心理干预

积极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参与一些自身感兴趣的娱乐活动,正确处理与周边人群的人际关系,遇到烦心事或者困难时,学会及时对自身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调整,例如与他人聊天或进行心理咨询等,通过这些方式缓解苦闷、烦闷等不良心理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以免情绪波动过大,增加心血疾病的发生风险。

6.用药干预

如果患者已经同时合并高血压病与糖尿病等心血管类疾病,则需要及时听从医嘱使用对应药物进行病情控制,医护人员必须叮嘱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严格依照医嘱定时、定量的使用药物,不可随意添加、减少药物用量或者更改用药方法,并向患者讲解不合理使用药物可能造成的危害,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提高药物疗效,对患者的血压、血糖等指标进行合理控制,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避免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产生危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三、讨论

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较多,例如年龄、性别、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超重/肥胖、不良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等,其中性别、年龄以及家族史属于不可控因素,相关研究显示,男性与绝经期后的女性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群体,原因为女性身体内的雌激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年龄方面,年龄越大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就越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年龄越大,各项机体功能越弱,且身体各个器官结构功能退化越严重[2]。另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也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即有心血管疾病家庭史者发病率更高于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而糖尿病、高血压、体重、心理、饮食以及生活习惯则属于可控制性风险因素,相关统计显示,收缩压与舒张压异常升高,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而糖尿病病情的发展,会对人体心血管系统产生破坏,引发心血管损害事件,故对于这类人群需要通过相关药物进行血糖、血压的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风险[3]。心理干预则可以起到缓不良情绪的作用,防止因为情绪波动过大,引发心血管不良事件;而在体重、饮食以及生活习惯方面,则可以通过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等进行预防和控制,健康的饮食结构和运动,不仅可以对体重进行良好的控制,还能增强机体抵抗能力,从根本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罗琦,王安琪,余华.纽曼系统模式在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0):39-41.

[2]程红.心血管疾病预防及护理的研究进展[J].心理月刊,2018(09):278-279.

[3]吴海燕,尹红英.预防跌倒护理模式在防止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中的效果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8,13(04):50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