龈缘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龈缘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姜辉

姜辉(黑龙江省医院150036)

【中图分类号】R78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382-01

龈缘炎是菌斑性牙龈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在1999年的新分类法中,它属于“仅与牙菌斑有关的牙龈炎”。本病又称边缘性龈炎和单纯性龈炎,牙龈的炎症主要位于游离龈和龈乳头,是最常见的牙龈病。慢性龈缘炎的发病率高,涉及的人群广,世界各地区、各种族、各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发生,几乎每个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间段都可发生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慢性龈缘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并不复杂,但因其患病率高,治愈后仍可复发,且一部分慢性龈缘炎可发展成为牙周炎,口腔医务工作者面临的治疗任务相当繁重;预防其发生和复发显得尤为重要。

1临床表现

患龈缘炎时牙龈的炎症一般局限于游离龈和龈乳头,严重时也可波及附着龈。牙龈的炎症一般以前牙区为主,尤其是下前牙区最为显著。

1.1自觉症状龈缘炎的患者常在刷牙或咬硬物时牙龈出血,这也是牙龈炎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但龈缘炎患者一般无自发性出血,这有助于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牙龈出血鉴别。有些患者可感到牙龈局部痒、胀、不适,口臭等症状。近年来,随着社会交往的不断增加,口腔异味(口臭)也是患者就诊的重要原因和常见的主诉症状。

1.2牙龈色泽患龈缘炎时,游离龈和龈乳头由正常牙龈的粉红色变为鲜红或暗红色,这是由于牙龈结缔组织内血管增生、充血所致。病变较重时,炎症充血范围可波及附着龈。

1.3牙龈外形正常牙龈的龈缘菲薄呈扇贝状紧贴于牙颈部,龈乳头充满牙间隙,附着龈有点彩,点彩之多少或明显与否因人而异。患龈缘炎时,由于组织水肿,龈缘变厚,不再紧贴牙面,龈乳头变圆钝肥大,附着龈水肿时,点彩可消失,表面光滑发亮。少数患者的牙龈炎症严重时,可出现龈缘糜烂或肉芽增生。

1.4牙龈质地正常牙龈的质地致密而坚韧,尤其是附着龈处的上皮下方具有丰富的胶原纤维,使其牢固地附着于牙槽骨表面。患牙龈炎时,当炎症较轻且局限于龈沟壁一侧时,牙龈表面仍可保持一定的致密度,点彩仍可存在。但当炎症较重或时间较长后结缔组织水肿和胶原的破坏,牙龈变得松软脆弱,缺乏弹性。

1.5龈沟深度健康的龈沟探诊深度一般不超过2~3mm,当牙龈有炎症时,由于组织的水肿或增生,龈沟的探诊深度可达3mm以上,此时结合上皮虽可有向根方或侧方的增殖,但上皮附着(龈沟底)的位置仍在釉牙骨质界处,临床上不能探到釉牙骨质界,也就是说此时尚无附着丧失,也无牙槽骨吸收,形成的是假性牙周袋。是否有附着丧失是区别牙龈炎和牙周炎的关键指征。1999年国际牙周病新分类标准中提出,有些牙周炎患者经过彻底的治疗后,炎症消退、牙龈退缩,牙周支持组织的高度降低,此时若发生由菌斑引起的边缘龈的炎症,但不发生进一步的附着丧失,此种情况亦可诊断为龈缘炎,其治疗原则及转归与单纯的龈缘炎一样。但读者应明确原发的牙龈炎应是指发生在没有附着丧失的牙龈组织的慢性炎症。

1.6龈沟探诊出血健康的牙龈在刷牙或轻探龈沟时均不引起出血。患龈缘炎时,用钝头探针轻探龈沟即可引起出血,即探诊后出血(BOP)。在龈炎的早期或患牙的炎症主要局限于龈沟壁上皮一侧时,牙龈表面炎症不明显,但探诊后仍有出血,这对龈缘炎的早期诊断很有意义。

2治疗原则

2.1去除病因龈缘炎是最常见的牙龈病,其病因明确且无深层牙周组织的破坏,通过洁治术彻底清除菌斑、牙石,消除造成菌斑滞留和刺激牙龈的因素,牙龈的炎症可在1周左右消退,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新生,牙龈的色、形、质可完全恢复正常。对于牙龈炎症较重的患者,可配合局部药物治疗。常用的局部药物有1%双氧水、0.12%~0.2%洗必泰以及碘制剂。对于无全身并发疾病的龈缘炎患者,不应全身使用抗生素。

2.2防止复发龈缘炎治疗并不难,疗效也较理想,重要的是要防止疾病的复发。椅旁积极开展口腔卫生宣教工作,指导并教会患者控制菌斑的方法,持之以恒地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状况,并定期(每6~12个月一次)进行复查和治疗,才能保持疗效,防止复发。

3预后及预防

3.1预后龈缘炎的病变局限于牙龈,无深部牙周组织的破坏,在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后,牙龈的炎症约在1周后消退,破坏了的胶原纤维可新生,牙龈的色、形、质及功能均能完全恢复正常,因此龈缘炎是一种可复性病变,预后良好。但如果患者不能有效地控制菌斑和定期复查,导致菌斑再次大量堆积,龈缘炎是很容易复发的。

3.2预防龈缘炎的预防,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做好菌斑控制工作。口腔医务工作者有责任开展广泛的口腔卫生宣教工作,推广正确的刷牙方法和正确使用牙线、牙签的方法,有效地预防牙龈炎。WHO曾提出牙周疾病的三级预防,对龈缘炎的预防属于一级预防,提高对龈缘炎的预防效率,也有助于对牙周炎的预防。

参考文献

[1]曹采方,主编.牙周病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4.

[2]罗明生,高天惠,主编.现代临床药物大典[M].第1版.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