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护理风险管理确保临床护理安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强化护理风险管理确保临床护理安全

曾静邓艳

曾静邓艳(四川省三台县人民医院护理部621100)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9-0235-02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以保证临床护理安全。笔者认为,风险管理可采取以下对策:以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完善相应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流程,制定系统和专科风险防范措施与预案,加大风险监控。结果,增强了护士的风险意识,护理缺陷明显下降,护理安全系数提高。

【关键词】风险管理临床护理护理安全

风险管理是指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2]。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人们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确保护理安全,需要不断培训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护理管理机制,有效地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

1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评估

1.1未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及常规有调查显示,在形成的护理缺陷原因中未执行护理制度及常规的居前位[3],如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给病人发错药、输错液;未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高危人群未充分评估,未及时采取措施,出现护理并发症;未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未及时履行护理注意事项,发生病情未及时报告处置。未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发生医院感染等。

1.2护理行为方面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各种理论知识缺乏,护理业务技术水平低,操作技术不熟练;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不高;对患者服务态度冷漠,护患沟通障碍;专业知识不全面,不能先行评估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不能防范风险。

1.3用药与设备、物品的管理不善药物配伍不当、给药途径不正确、设备设施使用不当等,特别是大量使用一次性卫生用品以及大量使用辅助检查设备。

1.4法律意识淡薄,未及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护理人员不熟知国家的法律条文,不明确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义务和范围。对病人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较少,如吸痰时告知其目的是保持呼吸道通畅,但对可能损伤粘膜而出血风险告之较少。

1.5护理记录不认真、不规范医护记录相符性差,内容不连贯、重点不突出、记录不及时准确,未做到“做我所写,写我所做”。

2风险管理对策

2.1加强护士人员的培训,提高全员防风险的能力

2.1.1风险意识及法律知识培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时刻存在,各种护理问题、护理缺陷、护理纠纷困扰着护理人员。要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教育、风险管理教育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使护理人员科学地认识护理风险的客观存在,使护理人员熟悉风险管理程序,能正确识别、衡量、评价、处理各种护理风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2.1.2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分层次对每位护士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和达标考核,利用晨会交班、业务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对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及讲评。对已发生的缺陷进行分析讨论,让护理人员掌握护理常见风险事件的高危因素、基本特性和处理程序,提高护理风险的评估及防范能力。

2.1.3沟通技巧及服务礼仪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交流能力,掌握沟通技能,以文明、得体的护理行为、语言赢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

2.2加强管理,确保护理安全

2.2.1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管理护理管理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是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体系。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的前提,认真落实各项制度是患者安全、医务人员安全的根本保证。要切实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各种护理质量标准,护理文件书写规范等。同时,护士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四要”,即解释病情要科学,签字手续要完善,执行制度要严格,说话办事要谨慎[1],确保各项管理落实到位。

2.2.2制定系统和专科风险项目防范措施及预案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理、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具有风险。我院针对护理风险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预案”、“意外事件护理预案”等,如输血风险管理、患者跌倒的防范对策、化学药物渗出的预防和处理等;运用安全标识、身份标识和风险提示标识,不断完善细节管理;规范了突然停电时呼吸机等危重病人处理的方法及程序;为防止出现皮肤护理问题,护士评估病人皮肤情况对褥疮高危因素的病人实行“褥疮高危评估制”,入院病人带入的褥疮实施“报告制”等。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意外事件,护理部及科室将在根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护理缺陷意外事件的书面报告,同时制订新的项目防范措施与预案。

2.2.3加强质量监控,保证防范到位在强化护士风险意识的同时,院科二级护理质控组织明确职责,加强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质控,不断细化质量检查内容,深化质量检查范围,强化质量检查力度。定期督促检查护理安全,注意薄弱环节,重点加强了易出风险的时间、易出风险的环节、易出风险的部门、易出风险的人员管理,努力把护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坚持护士长每周夜查房,督促检查护理人员在岗及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及时给予纠正处理;每月召开护士长例会,对工作中的不足作出针对性、实效性改进措施,以确保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

2.2.4加强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按照《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要求,护士长每天检查新病人,危重病人护理记录是否真实、准确,科室质控员每周检查在架病历,发现问题及时修正。护理部派专人负责全院护理病历质量检查评比,对减少医患纠纷、提高服务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2.2.5规范护理物品、仪器的应用与管理保证护理物品的供应、设备的维修。加强物品、设备交接班管理,尤其是急救物品设备,做好“五定”,确保护理物品的质量,设备功能处于完好状态。制定了抢救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的应急预案并人手一册,实行科室护理物品质量问题的检查制和报告制。

3体会

在护理工作中一切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工作人员自身因素,医院因素(环境因素,设备因素,组织管理因素等)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护士在繁琐的临床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直接或间接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注重护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能有效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提升了医院的形象;在组织管理工作中,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抓护理管理制度的落实、抓重点风险环节的管理,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持续质量改进,不仅降低了差错、纠纷发生率,而且把相关人员、相关科室的差错、事故、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明显提高了护理工作的安全系数,为医疗护理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仁娟.护理安全与事故防范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73-74.

[2]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3]邓坊非.医疗护理隐患自查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护理研究,2000;14(4):175.

[4]钱萍.加强医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护理管理杂志,2004;4(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