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松解对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针刀松解对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彭菊华

湖南省桑植县民族中医医院湖南桑植4271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针刀松解治疗对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我院近期内接诊的83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1例实施常规针刺治疗,B组42例实施针刀松解治疗,就组间疗效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组间在临床疗效方面比对,B组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A组有效率65.85%(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其VAS评分、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组间比对,B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A组患者(P<0.05)。结论:针刀松解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刀松解术;颈性眩晕;临床疗效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其主要表现为头晕,颈性眩晕是指由颈椎及其相关软组织,包括肌肉、血管、韧带、神经等结构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眩晕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颈性眩晕的发生多为发作性眩晕,偶有颈痛、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觉障碍等,患者常常在体位改变时发作且严重时可猝倒。据调查显示,颈性眩晕在我国主要好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群,其发病率约占眩晕患者的40%[1]。颈性眩晕现已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疾病,其对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有着严重影响。此次我院对近期内接诊的42例颈性眩晕患者实施了针刀松解治疗,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接诊的83例颈性眩晕患者,全部患者均经临床明确诊断符合《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同时排除了脑源性、耳源性引起的眩晕及合并肝肾、造血、内分泌、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符合标准的入选患者中男性例、女性例;患者年龄42岁到62岁不等,平均年龄(54.7±7.1)岁;患者病程长短半年月至2年,平均病程(13.5±11.7)月。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1例、B组42例,组间在一般资料方面比对,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1.2.1A组:本组患者实施针刺治疗,嘱患者取坐位,取患者双侧风池、颈部夹脊、枕骨下区阿是穴等进行针刺治疗,风池穴针刺时针尖朝向鼻尖方向,进针0.8-1.2寸;夹脊穴针刺时,针尖朝向脊柱方面斜行针刺,进针1-2寸;枕骨下针刺时,针尖朝向颅底方面,进针1-2寸。上述针刺治疗留针半小时,采取平补平泻手法行针,每日治疗一次,持续治疗20天。

1.2.2B组:本组患者实施针刀松解治疗,患者取俯卧低头为,于枕骨下项线、寰椎后结节、枢椎棘突、寰椎横突、下位颈椎椎间隙、关节突关节投影点、颈部肌肉酸痛点等作为常选部位,以酸痛点为定位准则,标记后常规对术区进行消毒、洞巾铺设。选取一次性无菌IV号针刀,一次选用5-6点,按照针刀手术四步进针规程进行手术,在枕骨下项线、针体育骨面垂直刺入达枕骨面,行切开剥离2-3刀;在寰椎后结节、枢椎棘突及下位椎间隙进针,针刀在后结节部应达骨面切割,棘突应在两旁切割,并切开棘间韧带2刀;在寰椎横突处,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针体垂直刺入达横突尖骨面,沿横突骨面下缘切开横突间韧带2刀;在关节突关节处,在棘突旁开口,刀口线与脊柱纵轴一致,将刀锋沿骨面侧方滑动,直至关节间隙,切开关节囊2刀;在颈椎周围肌肉压痛点性纵行疏通松解或切开剥离2-3到。在进针过程中,应注意压迫止血。治疗每3天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合计治疗2个疗程。

1.3临床疗效:参照相关文献,对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如下分级,其中各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病理变化得到明显改善者记为治愈;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病理变化有所改善者记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影像学检查显示无变化者记为无效[2]。此外,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障碍评分(DH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程度,功能、情感、生理情况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2.6进行处理,检验方式采取X2检验,均数以(X±S)表示,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后,组间在临床疗效方面比对,B组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A组有效率65.85%(P<0.05),详见表1;A组患者治疗前,其VAS评分、DHI评分分别为(7.2±2.2)分、(41.3±13.8)分,治疗后其得分分别为(4.8±1.3)分、(24.3±11.7)分;B组患者治疗前,其VAS评分、DHI评分分别为(7.6±1.5)分、(42.3±17.2)分,治疗后其得分分别为(3.1±1.1)分、(13.3±10.2)分,两组患者治疗后得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组间比对,B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A组患者(P<0.05)。

注:与A组比对,*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颈性眩晕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颈椎是脊柱中活动度相对较大的部位,一些外源性伤害或自身组织的病变均会导致颈椎稳定性降低,从而便会引起颈性眩晕的产生[3]。笔者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对颈性眩晕的发生进行了如下分析,颈椎及相关软组织(包括关节囊、韧带、血管、神经、肌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时导致颈性眩晕发生的主要因素,其中以枕下肌群功能性紊乱引起的颈性眩晕最为常见。Oachi在上世纪60年代末首次在血管造影下证实了枕下肌群在C1-C2段颈项活动中对椎动脉受压的临床改变,研究表明,选择性切断或麻醉动物枕骨下肌群,可诱发动脉出现运动斜共济失调,对人类进行深层的后外颈部软组织麻醉也会导致眩晕、共济失调等症状的出现[4],因此证明枕下肌群失调在颈性眩晕的发生中具有重要地位。

针刀治疗是目前来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主要治疗手段,针刀治疗其主要是通过针刀松解枕骨下和上颈段病变的肌肉、韧带、关节囊,从而改善和解除局部组织的粘连、挛缩、瘢痕、堵塞等病理变化,从而消除神经、血管的卡压现象,促进局部组织代谢、增加椎动脉血供。针刀松解治疗,根据中医“筋柔骨正”理论[5],可以有效的纠正寰枢关节紊乱,调整椎体间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的吻合状态,纠正椎间关节紊乱,恢复颈椎的失稳状态,从而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目的。但针刀松解治疗的实施,术者需要熟悉颈部的解剖关系及骨性标志,以免对血管、神经造成损伤,尤其是在椎间隙切割过程中,应避免过深而损伤脊髓。同时,在进行横突旁切割时,应采取双手进针法,避免寰枕筋膜。本次研究显示,实施针刀松解治疗的B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实施针刺治疗的A组患者的有效率65.85%。此外,在治疗后VAS评分、DHI评分方面,B组患者也具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刀松解治疗颈性眩晕,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眩晕症状,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可冀.眩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21-122.

[2]孙宏波.钱均凤.颈部软组织针刀松解术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J].当代医学,2013,19(14):49.

[3]屈勇.针刀松解安眠2穴治疗颈性眩晕症[J].中华骨科杂志,2011,11(4):91-92.

[4]DeJonpPT,deJonpJM,CohenB,etal.Ataxiaandnystagmusinducedbyinjectionoflocalancetheticsintheneck[J].AnnNeurol,1977,1(3):240-246.

[5]杨淑雯,牛晓磊,田新宇,等.韦以宗教授治疗椎管狭窄症临床经验介绍[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