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管理新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人工气道管理新进展

赵丽芳娄邦秀何晓春

赵丽芳娄邦秀何晓春(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四川绵阳6210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228-02

【摘要】正确建立人工气道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是生命救护的一条绿色通道。人工气道管理是维持自主呼吸或呼吸支持治疗、保证有效通气和充足氧供的关键,是各脏器功能恢复的基础。

【关键词】人工气道管理进展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上呼吸道置入气管或直接置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是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为气道的有效引流、通畅、机械通气、治疗肺部疾病提供条件。目前最常用的人工气道包括气管内插管和气管切开[2]。临床上首选经口明视插管术[1],气管内插管和气管切开均能有效地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增加肺泡内有效通气量,减少气道内阻力和死腔,提高呼吸道气体交换率,有利于机械通气或加压给氧,利于气道雾化和气道给药。近年来人工气道的管理在气道湿化、吸痰的指征及方法、气囊压力、患者心理护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人工气道建立对机体的影响

(1)气道自净能力降低或消失;(2)咳嗽功能受限,影响咳痰;(3)气道失水增多,分泌物易变粘稠而形成痰栓阻塞气道;(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受破坏,肺顺应性下降,引起或加重炎症和缺氧;(5)干冷气体直接吸入易诱发支气管痉挛或哮喘发作;(6)管理不善易出现气管粘膜出血、肺不张、气管食管瘘、气管切开瘘等并发症。

2人工气道的管理

2.1气道湿化

2.1.1临床上常用的湿化补充治疗方法有蒸气加温加湿、气道内直接滴注加湿、雾化加湿、热湿交换器和水气接触加湿等,其中蒸气加温加湿是效果较好的方法。

2.1.2对湿化效果的判断主要是:患者呼吸系统功能是否稳定和呼吸道通畅程度、痰液的量和性状等方面综合进行,是临床观察和监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2.2气管内吸痰

2.2.1吸痰前评估患者痰液的性质、部位,吸引前吸入纯氧2-3min,痰液粘稠可行雾化吸入和有效叩背后给予吸痰。吸痰是一种具有潜在损害的操作,应掌握吸痰的临床指征,而不应该把吸痰作为一个常规,同时尽量鼓励患者自己把分泌物咳出。

2.2.2吸痰的指征出现咳嗽,呼吸增快,呼吸困难;出现血压增高,脉搏增快;观察到气道内有分泌物;听诊有啰音,呼吸音增粗或杂乱,呼气音延长;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力升高;氧饱和度和氧分压降低等。

2.2.3吸痰方法(1)吸痰管的选择:根据气管导管内径大小选用,其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2)根据患者情况及痰液粘稠度调节合适的负压,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隆突上方1-2cm。吸痰方法改进为全程低负压密闭式吸痰。

2.3气管套囊管理

2.3.1导管保护气管插管采用专用导管支架固定,应避免过度压迫口唇,防止压疮,每班检查导管松紧度。窦道形成后,每周更换导管一次,突发情况及时更换,记录更换套管时间及具体情况。每4小时观察导管情况以及记录气管插管刻度。

2.3.2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监测每4h监测气囊压力,保持气囊压力在25-30cmH2O。

2.3.3气囊充气技术有条件可使用气囊测压注气器,此仪器可清楚显示气囊压力。无测压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掌握气囊充气量。(1)最小漏气技术法。(2)最小闭合容积法。

2.4人工气道患者的心理护理

2.4.1沟通交流交流障碍是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引起交流障碍的原因主要为患者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症状、想法和要求,医护人员应注意病人是否有疼痛之特殊表现。操作时动作应轻柔、准确,尽量减少刺激。鼓励病人通过手势、表情或书写来表达他们的感受、疑虑和要求,尽可能给予满意的回答和帮助。医护人员应经常主动向病人解释当时的病情及治疗方法,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战胜疾病。

2.4.2做好患者家属的配合工作人工气道患者自理能力下降,均会使患者产生孤独感、无助感,如果患者家属有厌倦情绪极易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绪。适当安排家属探访,以满足双方对安全、关爱、归属等层面的需求,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2.4.3音乐疗法据报道,音乐疗法可使人工气道患者得到放松。这种非药物治疗,靠收听音乐的方法有助于病人放松和减轻机械通气造成的压力,以降低氧和能量的消耗。

2.4.4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护士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护理效果,丰富的护理经验是心理的基础,较强的责任心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通过有针对的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加强责任意识危机感的学习,使护士能够主动帮助患者,减轻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建立人工气道后,对其管理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通过对人工气道管理中采取各种最新、最可靠的有效措施,服务于病人,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余森洋,主编.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院大学出版社,2000,130-161.

[2]周秀华,主编.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