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例心脏骤停复苏后死亡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38例心脏骤停复苏后死亡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梁丽燕周洁丽钟健群陈聂芬刘圆圆赖容容

梁丽燕周洁丽钟健群陈聂芬刘圆圆赖容容

广西岑溪市人民医院急诊科543200

摘要目的探究心脏骤停复苏后死亡患者危险因素及护理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实施心肺复苏后死亡的患者,共计38例,分析其死亡原因及死亡时间等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复苏后死亡原因主要为再次发生心脏骤停,电解质紊乱及肺部感染等,且心肺复苏时间基本为5min左右。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死亡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心肺复苏时间较长,循环系统障碍、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患者肾功能障碍或出现电解质紊乱。应对此进行严密的护理,实施监测患者血压及心率,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并做好防感染措施。

关键词心脏骤停复苏死亡患者危险因素

心脏骤停由于其发生突然,有效救治时间短暂,导致临床医生对患者救治困难较大,有效救治率较低,是人体心脏疾病中危险程度最大的一种[1]。有统计表明,我国每年因心脏骤停导致死亡的患者约有54万余人。且有86%的患者曾接受过心肺复苏[2]。心脏骤停成功复苏后,患者会经历自主循环恢复时期,并出现心脏骤停后综合征,严重影响心、脑、肺等脏器功能,且其影响程度与心脏骤停时间呈正相关。救治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机体出现严重的多器官功能障碍,这是导致心脏骤停患者死亡率约为67%的主要原因[3]。因此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避免综合征的发生在救治中其起重要作用,本次研究对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心脏骤停复苏后死亡的38例患者死亡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护理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本次研究对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心脏骤停并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共计3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龄(52.36±6.29)岁,其中心脏疾病15例、脑卒中11例、创伤7例、窒息5例。全部患者心脏骤停时均呈现意识丧失、瞳孔扩大,且呼吸停止,心电监测呈直线状等特征。

1.2治疗方法

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治疗,对患者胸骨中部及下部进行按压,按压深度约为4-5cm,100次/分,同时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辅助呼吸,人工呼吸频率与按压比值为1:5,调整呼吸机频率与按压比值为1:15。

1.3救治成功标准

患者出现以下情况说明心肺复苏成功:1、患者心率恢复,并出现血压及脉搏;2、面色好转、红润;3;患者自主呼吸恢复;4、瞳孔变小、恢复正常。

1.4进行护理干预

护理方式包括:1、对患者进行心率及血压动态监测,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导致患者体内出现严重的缺氧、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现象,同时还可导致脑水肿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动态监测,以防止心脏骤停的再次发生;2、开放呼吸通道,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及口腔分泌物,通过对患者使用呼吸机,改善患者体内缺氧状况,患者由于脑内缺氧导致脑水肿的发生,使颅内压升高,影响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如有需要,可进行气管插管以帮助患者呼吸;并积极预防患者因建立呼吸通道而导致肺部感染等情况;3、对患者神志意识进行严密观察,患者心脏骤停后,脑内供氧停止,极易导致大面积脑死亡,因而,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患者神志的恢复及瞳孔改变,并进行对光测试,避免出现脑组织损伤;4、严密观察患者四肢温度及口唇、指甲颜色,以判断患者循环功能恢复情况,对于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方法。

2.结果

2.1患者死亡时间及死亡原因分析

回顾性分析显示,患者复苏后死亡原因主要为再次心脏骤停,电解质紊乱及肺部感染等,且心肺复苏时间基本为5min左右。如表1所示。

表1.患者心肺复苏时间与结果

3.讨论

心脏骤停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尤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后[4],患者仍可出现并发症导致其死亡。患者心肺复苏后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5-6]:1、患者循环功能恢复较差,患者复苏后,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严重,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导致体内乳酸含量超标,心肌收缩及传导功能受到抑制,易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的导致患者再次心脏骤停;2、患者复苏后,自主呼吸逐步恢复,但由于脑部缺氧引起的脑水肿严重影响呼吸功能的恢复,因此,患者多需要进行机械辅助呼吸,而呼吸系统的管理及呼吸机等设备的使用出现差错,也易引起患者死亡;3、患者在心脏停止供血期间,颅内灌注量急剧减少,脑内严重缺氧缺血,导致患者出现大面积脑死亡,进而影响全身器官功能,导致患者死亡;4、患者心脏停止供血时间过长将复苏后持续出现的低血量灌注等情况,极易导致患者数显肾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且因全身组织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致使体内乳酸水平过量,患者出现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健康;5、对患者进行呼吸辅助治疗时,应尽量避免患者呼吸道及肺部出现损伤,患者心脏骤停后体能处于较差水平,免疫功能低下,加之全身脏器缺血缺氧,损伤后恢复较为缓慢,易导致患者相应部位发生感染,治疗不及时将危害患者生命安全。

本次研究中,患者心肺复苏时间均为5min以上,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7],患者心肺复苏有效时间约为10min,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治疗越及时,救治时间越短对患者预后越有益,同时,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及时对患者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以上情况对患者造成损伤。

总之,应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严密的护理,实施动态监测患者血压及心率,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并做好防感染措施,以提高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黄雪汝,王瑜.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8)5-8

[2]谢立志,陈秋虾,曾智慧,等.70例心脏骤停患者急救的回顾与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4,21(18):62-63

[3]吴龙川,项晓青,等.脑复苏的亚低温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13,21(3):4

[4]钟坚,李少洪,卜会驹.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2):1492

[5]宋平,蔡强,杜浩,等.亚低温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8(9):532

[6]邓挺,余涛,杨正飞.亚低温资料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152

[7]宗淑新.急诊32例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5,31(10):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