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咽喉部感染14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1

糖尿病合并咽喉部感染14例临床分析

张娜1潘延升2

张娜1潘延升2(1山东莒南县皮肤病防治站276600;2山东莒南县大店中心卫生院276612)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176-02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咽喉部感染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9年收治的14例糖尿病合并咽喉部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中8例误诊、漏诊(占57%);全部病例的血糖控制良好,咽喉部感染治愈或好转,随访3-6个月无复发。其中1例扁桃体周围并发咽旁脓肿,1例急性会厌炎并发肺炎,均因Ⅲ度吸入性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术,插管顺利,无气管切开术并发症,住院15天出院。结论糖尿病合并咽喉部感染极易误诊、漏诊;检测血糖可以确诊;治疗以控制血糖和治疗感染两个方面。控制血糖以综合治疗为主,抗生素选用依药敏为指导,糖皮质激素根据感染的程度及是否有全身感染决定适宜剂量。

【关键词】糖尿病咽喉部感染并发症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而逐年上升。在临床诊断中,多数患者以糖尿病的并发症为首发症而发现糖尿病或因健康查体获知患有糖尿病的信息。近10年,因咽喉部不适或感染为首发症状或就诊为原因而发现患有糖尿病,综合我院近10年的临床资料,共有14例因此发现患有糖尿病,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14例中男9例,女5例,年龄33-65岁,平均53岁,其中>50岁7例。根据WHO(1997年ADA)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标准[1],均确诊2型糖尿病,首诊时的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9mmol/L。伴有慢性咽喉炎4例,临床以咽干、咽异物感、咽部黏膜反复充血、淋巴滤泡生成等;急性扁桃体炎2例,临床以发热、咽痛、吞咽疼痛、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散在溃疡等;慢性扁桃体炎5例,扁桃体Ⅱ-Ⅲ度肿大,表面凹凸不平,可见散在增生血管网,质韧;急性会厌炎2例,呼吸及吞咽困难,会厌舌面明显充血肿胀,会厌呈球状;咽、扁桃体周围脓肿形成1例,吞咽困难,张口受限,一侧腭舌弓及软腭充血肿胀呈局限性隆起。

1.2方法治疗方法包括: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加强健康教育,正规降血糖治疗;选用足量、敏感抗生素及适量的糖皮质激素,局部对应治疗,如清洗创面等;急性扁桃体周围炎及脓肿形成者穿刺抽液和切开引流。治疗期间,1例扁桃体周围并发咽旁脓肿,1例急性会厌炎并发肺炎,均因Ⅲ度吸入性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术,插管顺利,无气管切开术并发症,住院治疗15天出院,14例患者中无一例死亡。

2结果

全部病例的血糖控制良好,咽喉部感染治愈或好转,随访3-6个月无复发。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在众多并发症中,以皮肤黏膜的化脓性感染和慢性隐性感染较为多见,由于机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弱,分解代谢相对高于合成代谢,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较低,导致全身各个器官特别皮肤黏膜的感染反复出现,转为慢性或迁延不愈,机体抵抗力明显降低时,出现急性感染的扩散,形成化脓性感染灶,血糖在应激状态下进一步升高,为多种细菌生长繁殖提供了显著的有利条件,两者形成恶性循环,感染扩展迅速,常可出现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的全身性感染。近10年的研究发现,糖尿病并发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泌尿系统次之,再次皮肤黏膜软组织或内脏局部的化脓性感染[2]。

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缺乏典型症状者极易误诊、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糖尿病并发症就诊者,未进一步检测血糖。因此,对年龄4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屡患皮肤粘膜感染、咽喉部原因不明反复感染者或咽喉部感染经常规治疗仍无效者,要考虑糖尿病的可能,需常规进行血糖检查。确诊反复感染的原因或病变基础。本组14例患者中,误诊漏诊时间达3年以上5例,3年以下3例,误诊率占57%,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警惕。

糖尿病并发咽喉部感染的治疗:控制血糖和治疗感染两个方面。控制血糖以综合治疗为主,一般认为空腹血糖超过9.8mmol/L既需加用胰岛素治疗,抗生素选用以咽拭子洗液培养药敏为指导,糖皮质激素根据感染的程度及是否有全身感染决定适宜剂量的选择。本组14例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血糖均得到控制,其感染得到治愈或好转。值得重视的是:糖皮质激素在减轻全身感染症状的有利因素下,能引起血糖升高;抑制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含量,促进糖的异生;拮抗胰岛素的作用。糖尿病伴有严重感染等应激情况下,应用糖皮质激素,使血糖进一步升高,极易引发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故要正确权衡选择糖皮质激素的利弊[2]。

参考文献

[1]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2]王为.糖尿病伴咽喉部急性感染10例[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20(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