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两则教学案例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对当前两则教学案例的思考

张坤

◆张坤江苏省溧阳市第三中学213300

摘要:不管什么时代什么样的教育,都不能偏离教育的宗旨,即人的健康成长。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教育宗旨的体现。但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有一些情况很值得担忧。最近的两则案例让我的思考和忧虑更加紧迫,这也是当前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新课改

一、案例一及其思考

2011年10月下旬,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当地一家业余体校中的一支队伍,在北京踢了两场友谊赛性质的比赛,一场15:0,一场7:3,而与他们对阵的中国小学生,无论在年龄上还是身高上,都要比俄罗斯孩子高出一截。以大打小还出现如此刺眼的比分,这不得不让国人自省,中国足球的基础原来是如此薄弱,中国的小学体育课究竟是怎么上的?特别是后一场比赛,与之对阵的是南湖东园越野队。南湖东园越野队和国安有合作关系,这支球队是北京小学比赛的冠军,应该说两支球队属于同一级别。但是比赛过程却再次让人失望,俄罗斯少年队半场就以4:0领先,并且最终以7:3的比分战胜北京冠军。

我们看到的虽然是足球输赢的问题,但决不仅仅是足球的问题,它折射的是我国近若干年来的教育发展的偏颇问题。资料显示,自一九八五年以来,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呈下降趋势。上海社科院调查称中国高中生相较日韩平均身高最高体质最差。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出台了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干预措施,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制定实施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对每一个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提出更加科学和个性化的锻炼方法。但是,中国学生体质的增强不是单靠国家制定的一个标准就能改观的,它需要从国家到学校,从教育领域到整个社会都共同努力,切切实实地去行动。

在当前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不利影响下,学校如何坚持教育的宗旨,实现真正的全面教育,是教育面临的一大困惑。

二、案例二及其思考

2011年8月11日美国芝加哥佩顿中学到101中学和人大附中听课……回去后一个学生在微博上写道:中国的课堂虽然有老师的演讲和学生的自主解题,不过绝大多数自主解题并不自主,学生只是按照老师刚刚灌输的方法练习,他们只是在练习解题,而非探索或发现。

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分三个层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的发展是所有教育的最高使命,不仅表现在学业的发展上,更表现在“成人”上。人本教育,只有作用于人的精神内核,只有潜入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育人育德,育心育情,知情结合,最终成才成人。我国在近年来的教育实践中,对人的这种内在情感和长远发展教育的不足甚至缺失,在短时间内可能无法体现出来,但是当这一批人走上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影响就会显现,而且是长期的。从“中美顶尖高中生对比令人震撼”这件事中,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反思。

美国的12名获得总统奖的高中生,与国内的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高中生,在价值取向上的考察。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有的这样解释,如果我拥有智慧,我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美”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中国学生直奔权力和财富这样的结果,而不去思索实现的过程,也不去思索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放弃了人本身才是最高价值的价值取向,金钱财富只有通过人的价值去实现才是有意义的。出现这种结果,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出现这种结果是令人震惊的,但是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整个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面对社会不良倾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能在多大程度上坚持和实现教育的宗旨。如何把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进行真正的融合教育,把知识的传授、方法的启示和思维的创新三者进行真正的融会贯通,把现实的影响和理想的坚持处理的恰到好处,这是当前教育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有一个重大问题。

三、结束语

为什么中国老是培养不出创新型的人才?鲁迅在一次演讲《未有天才之前》说:“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中国有天赋的人肯定成千上万,也可以说中国从来就不缺有天赋的人,比如中国科技文化领域肯定不缺钱学森、鲁迅这样有天赋基因的人,经济领域肯定也不缺比尔·盖茨、乔布斯这样有天赋基因的人,但是他们都没能长成钱学森、鲁迅、比尔·盖茨、乔布斯,那么为什么有天才的基因却没有长成天才?由钱学森问题的讨论而引发的思考,希望能对我国的教育教学事业产生出良好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名言录[J].当代教育科学,1995年,02期。

[2]曹俊军反思与构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学省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