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浦区黑臭河道综合治理的思考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关于青浦区黑臭河道综合治理的思考与探索

贾易

上海市青浦区徐泾水务管理所

摘要:青浦区是上海市重要的水源地,承担了全市30%的原水供应保障任务。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道水质黑臭现象时有发生,水环境质量面临着严峻考验。本文通过梳理分析黑臭河道成因,对黑臭河道治理提出相应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黑臭河道;源头治理;自净能力;长效管理

青浦区位于上海市西郊,太湖下游,黄浦江上游,区域面积676平方公里,是上海重要的水源地,承担了全市30%的原水供应保障任务,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本身丰富的水资源决定了其水资源的保护对整个青浦区和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黑臭河道治理工作刻不容缓。

一、青浦区水环境状况

青浦区为平原感潮水网地区,境内河港下受黄浦江潮汐影响,上承江、浙两省客水,最终入浦归海,属黄浦江水系。青浦共有河道1934条,总长2408公里,大小湖泊93个,构成“百湖千河”独特水网特征。全区水面率达到18.55%,为全市最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浦区水环境质量近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2007年,青浦区西片的太浦河、大蒸港等河道达到Ⅱ―Ⅲ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东片的淀浦河、东大盈港、新通坡塘、油墩港等骨干河道水质处于Ⅳ―Ⅴ类水质之间。黄浦江上游水源水质主要指标基本保持在Ⅱ类、Ⅲ类水质标准,全区主要骨干河道水质主要指标保持在Ⅲ类、Ⅳ类水质标准。到2017年,青浦区已基本没有Ⅱ类水体,西片的太浦河、大蒸港等河道基本为Ⅲ―Ⅳ类水体,东片的骨干河道基本为Ⅴ类―劣Ⅴ类水体。

全区水质指标在空间分布上差距很大,由西向东水质急剧恶化,如东片徐泾镇已大部分都是V类或劣V类水,基本丧失水体使用功能,河道黑臭现象十分严重。

二、关于水质黑臭原因的分析

1、水体流动受阻,自净能力降低

二是大控制片和圩区建设制约了水体流动。为了提高区域的防洪除涝能力,青浦区水闸、泵闸等水利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将区域分为5个大控制片,每个大控制片又分为若干个圩区,形成了大包围、小包围的防汛格局。对于每一个包围的区域而言,水体的流动受到层层制约,若水利设施均处于关闭状态,则区域内水体基本形成死水。

2、人口密度过大,污水直排河道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青浦,常驻人口不断增加,然而很多老小区都采用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未进行雨污分流,生活污水直排河道,对水环境造成严重冲击,水环境承载能力日显不足。如今虽已开始进行截污纳管工作,但由于很多河道周边农民房众多,私接偷排现象普遍,截污纳管工程任重而道远。

3、群众意识淡薄,管理难度较大

人口越多,管理难度越大。部分群众河道保护意识淡薄,环保意识不强,向河里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丢弃动物尸体、堆积植物秸秆等,导致河道内漂浮物随处可见,部分企业也向河道内直排污水,使河道变成“藏污纳垢”之处。

三、关于黑臭河道治理方式的探索

(一)重视源头治理

1、做好截污纳管,减少直排污染源

住建部会同相关部门制订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明确了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其中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想要治理好黑臭河道、改善和提升水质,前提是必须做好截污纳管工作,这是治本之策。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升级改造

产业结构调整[1]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新常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由失衡走向优化,强化工业企业废水等污染治理,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提升工业和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水平,对黑臭河道治理工作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坚决关闭和淘汰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粗放的企业,要加快形成节约、环保、高效的产业体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的思路,走可持续新型产业之路。

3、加强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生态农业进程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源,如畜禽饲养业产生的粪便、农业生产过程使用的化肥农药等,也是河道黑臭污染源之一。要加快生态农业[2]进程,全面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土壤质量。

(二)提高自净能力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会夹带大量的溶解氧,对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

一是要利用地域优势进行乘潮排水,确保水系沟通顺畅;二是要加强圩区水利设施的调度,不断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可充分利用泵闸等水利设施进行动力调水,增加水体动力,加快水流速度;三是要配套工程整治措施,及时清除河道淤泥,提高河道流量。此外,生态修复[3]也是提高河水自净能力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例如两岸造树林、河坡植草坪、水边栽植物、水中建湿地、水面养萍草、水下种水草、水里养鱼虾等。

(三)加强长效管理

1、全面推行河长制

2017年3月,青浦区委办公室、青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青浦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明确区委书记担任全区第一总河长,区长担任总河长,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总河长;街镇党委书记担任属地总河长,镇长(主任)担任副总河长。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河长责任体系。市区管河湖由区委、区政府领导担任区级河长,所属街镇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相应河段镇级河长,所属村(居)党支部书记担任村级河长。镇村管河道以村(居)为单元,由街镇党政领导担任若干村(居)河道的镇级河长,所属村(居)党支部书记担任村级河长。这种顶层设计,有助于形成合力,在河道治理上形成分工明确、沟通顺畅、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新格局。

2、打好河道“三清”攻坚战

河道“三清”——清河岸、清河面、清河障工作的推进,对改善全区河道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清河岸以治理脏、乱、差、违为重点,清除河岸垃圾杂物杂草,清理河坡毁绿种菜,加快关停沿河造成污染环境的畜禽养殖,封堵小作坊污水排放口,确保垃圾不入河、污水进管网,逐步清除河道管理范围内的违规堆载、违章搭建等,实现河岸清洁;清河面主要清理河面垃圾和有害水生植物,做好水面漂浮物拦截和打捞措施,加大季节性水生植物拦截打捞处置力度,实现河面清洁;清河障主要清除河道内沉船、断桥、残坝、三无船只、倒伏树木、建筑垃圾等阻水障碍物,开展非法网簖、违章停泊等涉河违法行为治理,实现河中无障碍物。

“三清”整治之后,应巩固整治成果,并做好事后巡查工作,确保工作成效,防止问题反弹。

3、做好中小河道日常管理养护

中小河道的日常管理养护是保障河道设施完整,保持河道环境整洁的必要措施。需要不断完善中小河道管理养护机制,要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制定专人负责,明确河道管理机构、管理范围、权限程度、标准和责任,明确执法人员相应的责、权、利,实现管理规范化、任务责任化。

要做好河道日常管理养护工作,资金保障必不可少。目前,绿化养护一块区里有拨付部分资金,但是河面保洁一块的资金大部分都是由街镇自筹落实。若资金得不到保障,管理养护成效也得不到保障。鉴此,可推行河道养护市场化,或是由村民进行自治,设立以奖代补制度。

参考文献:

[1]徐成龙.环境规制下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A].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29-38.

[3]杨俊鹏,王铁良,范昊明,苏子龙.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