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

/ 2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

于源慧

于源慧(黑龙江省尚志市妇幼保健院1506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6-0159-01

【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

产后出血是危及产妇健康甚至生命的严重并发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的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如处理不当和不及时,可造成产妇死亡。找出出血的原因,对防、治产后出血至关重要,产科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重视产科工作与质量,并积极预防和处理产后流血。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自2007~2008年产后出血患者60例,产妇年龄22~32岁,出血量大于400ml,宫缩乏力47例,胎盘部分粘连6例,胎盘残留4例,软产道损伤2例,其它1例。

1.2诊断分娩24h,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出血,或是阴道少量持续流血,或是阴道突然大量出血,也可在短时间内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子宫复旧不良,子宫大且软,有时有压痛;B型超声检查,血液分析可协助诊断。B型超声检查,能提高晚期产后出血病因诊断的准确性。观察子宫的整体形态、大小,宫腔内有无残留物,以及剖宫产子宫下段横切口愈合情况。宫腔分泌物涂片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血液分析有助于确定贫血的程度及感染的诊断。尿妊娠试验有助于诊断胎盘残留及除外绒毛膜癌。

2病因分析

产后出血病因较多,常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这也是造成围产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产后出血原因中,以子宫收缩乏力占首位,约占产后出血的50%~70%,

2.1子宫收缩乏力导致宫缩乏力的原因有产程延长及各种难产之后;产妇年龄过大、经产妇、过度疲劳、体弱或营养不良、以及患者全身性疾病;巨大儿、过熟儿、多胎、死胎、胎儿畸形;子宫发育不良、子宫畸形、疤痕子宫、子宫过度膨胀、子宫出现收缩环、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程过长、头盆不称、胎位异常造成的难产、滞产;催产素使用不当、分娩过程中应用过多的镇静剂、解痉、扩血管药物以及抑制宫缩的麻醉剂等可以影响分娩后的子宫收缩与缩复。发生率为经阴道分娩的2%~5%,出血量非常凶险。

2.2胎盘因素这方面造成子宫出血也不少,胎盘问题以胎盘滞留最多见,包括胎盘剥离不全、剥离后滞留、嵌顿、粘连、植入、胎盘和(或)胎膜残留。另外,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也是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此外如胎盘小叶、副叶胎盘、胎盘胎膜残留也可造成产后出血。发生率为阴道分娩的1%左右。

2.3子宫颈或阴道裂伤出血胎盘胎膜娩出完整,子宫收缩良好而表现阴道持续流血。此时用阴道拉钩暴露阴道及宫颈,可见宫颈两侧或阴道内深裂伤,或扩张的血管破裂等,或宫颈裂伤累及子宫下段。

2.4凝血功能障碍为产后出血较少见的原因,包括妊娠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以及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的妊娠并发症(如羊水栓塞)。

2.5膀胱膨胀产后数小时后出血。首先应了解产妇是否已解小便,并用手触摸耻骨上有无胀大的膀胱。如小便不能自解而充盈膀胱,可影响子宫收缩而引起出血。故应设法排空膀胱。

2.6晚期产后流血晚期产后流血指产后24小时以后,至产后8周的出血。胎盘稽留、部分胎盘残留、胎膜残留,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因残留的胎盘胎膜组织可发生变性机化,或形成息肉,当其坏死脱落露出基底部血管断端即可引起出血,刮宫后的组织送病理检查如发现变性绒毛时即可确诊。蜕膜残留,妊娠期增厚的蜕膜多在产后一周内脱落。如蜕膜长期残留也影响子宫复旧,且可发生子宫内膜炎而引起晚期产后流血,临床表现似胎盘胎膜残留。子宫胎盘附着部位感染、复旧不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原因为子宫切口感染、子宫下段切口过高或过低、切口偏向左侧、子宫下段切口缝扎不正确;产妇重度贫血、重度营养不良、子宫黏膜下肌瘤。阴道流血或腹痛多发生在术后2~3周或更晚。出血可为突发,出血量一次量可达500~1000ml或更多。出血后可自然停止。须剖腹探查,切口整齐感染不严重者,可考虑切口再缝合,为控制大流血可行髂内动脉结扎。如感染严重者,刀口为脓面,为控制感染,须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3讨论

产后出血的原因产后流血,若发现出血在,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轻则引起贫血、体弱,而招致感染多病;由于贫血,休息饮食不佳而致乳汁减少或缺乏,影响婴儿发育与健康;产后急性大出血,除可发生休克危及生命外,还可引起垂体受损或坏死,致垂体功能低下而发生席汉综合征。如果失血过多,抢救不及时还可致死亡。产后出血死亡仍然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孕期保健,尤其围生期保健,提高产科质量,正确处理各产程,积极预防产后出血。即在胎儿娩出后,预防性注射子宫收缩剂(肌注缩宫素10IU或/和麦角新碱0.4mg),产后2小时内留产房严密观察阴道流血及子宫收缩等情况。手术产者应谨慎仔细,技术应精益求精,并预防产后感染。

参考文献

[l]徐增祥.妇产科急症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乐杰,等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