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彩超筛查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彩超筛查的意义

王景辉

(贵州省骨科医院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目的:讨论颈动脉彩超对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筛查的意义。方法: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住院病人150例高血压病人,同一时期无高血压住院病人130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测量颈动脉内膜与中层厚度、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斑块范围、位置、评估血管狭窄的情况、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住院病人150例高血压病人,同一时期无高血压住院病人130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其中男197例,女83例。结论:高血压病容易引起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彩超能有效筛查出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以老年人高血压病人多见。

【关键词】彩超;颈动脉斑块;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166-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6年01月—2017年01月期间住院病人150例高血压病人,同一时期无高血压住院病人130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其中男197例,女83例,年龄38~94,平均年龄(61.8±12.9)岁。

1.2仪器与方法

1.2.1使用PHILIPSIUELITE诊断,频率为L9-3,进行颈动脉彩超观察测量颈动脉内膜与中层厚度、颈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斑块情况、位置、血管狭窄的情况、血流动力学情况。

1.2.2患者平卧位于检查床上头部偏向检查对侧,使颈部完全暴露,沿胸锁乳头肌外缘纵切检查顺序:锁骨下动脉(SA)、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内动脉(ECA),椎动脉(VA)。测量指标为:(1)颈总动脉内径:于CCA分叉前2cm处测量;(2)距分叉膨大部以远1cm处分别测量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内径;(3)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的颈动脉管壁呈典型的“双线征”,即两条平行的强回声带被一低回声或无回声带所分离,两线间的距离。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0mm为增厚;(4)颈动脉管腔内-中膜局限性增厚(1.2mm<IMT<1.5mm),(5)颈动脉管腔内-中膜局限性增厚(IMT>1.5mm),向管腔内突出,但未造成管腔狭窄,视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三种性质:①软斑:低回声或等回声;②硬斑:强回声或伴声影,③混合斑:介于软、硬斑两者之间回声不均匀。(6)血流动力学测定指标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等。(7)估计管腔狭窄程度:①血管轻度狭窄:管腔狭窄程度≥20%而<50%,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②管腔明显狭窄:50%≤管腔狭窄≤99%,有明显血流动力学变化;③血管完全闭塞:未见彩色血流通过。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1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情况比较

高血压组颈动脉管腔内-中膜局限性增厚较非高血压组明显增厚(P<0.01),高血压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大于非高血压组(P<0.01),高血压组斑块性质以硬斑为主,对照组粥样硬化斑块以软斑为主。

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多发生在右侧锁骨下动脉,150组高血压组检出98例,130组非高血压组检出39例,第二多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高血压组检出78例,非高血压组25例。

3.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高血压组斑块发病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发病率,高血压组劲动脉内膜增厚率较非高血压组高,高血压组劲动脉斑块发生率率较非高血压组高(P<0.05)。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器官,如心脏、脑、肾脏的结果和功能,最终导致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彩超是诊断颈动脉斑块有效影像学方法,能有效的检查颈动脉狭窄,闭塞,较颈动脉血管造影,核磁共振颈动脉显像更简便、更快捷的方法,更易应用在临床,高血压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人中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约79.76%所以颈动脉彩超对颈动脉斑块筛查的意义,同一时期无好发于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加重了颈动脉斑块发生的机率,颈动脉会导致颈动脉狭窄引起颅内低灌注,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导致颅内动脉栓塞,临床上通过彩超判断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态,来对颈动脉进行评价,判断斑块的危险性,有效预防劲动脉斑块对高血压并发症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赵新民江凤荣刘永杰.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年第19卷第5期.

[2]李有忠胡爱云单秀琴.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关系[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88年第14卷第10期.

[3](美)汉特绍恩(Hartshorne,T.)著者,王金锐,刘吉斌主译.血管超声必读——操作手法、检查时机和适应症.第三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