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患者吸氧管放置深度对吸氧管污染的观察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气管切开患者吸氧管放置深度对吸氧管污染的观察探讨

钟德霞张爱琼

钟德霞张爱琼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一科广东广州510080)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吸氧管放置深度对减少吸氧管污染的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患者30例,采取自身对照方法,分别将吸氧管放入气管导管口内4cm,8cm及3cm,9cm各8小时,氧流量1~2L/min,粘贴位置为气管内套外侧近下巴缘及左或右颈外侧区,气管口覆盖单层湿方纱,吸痰时方纱及吸氧管取出,连续监测吸氧管有无自行弹出及触及周边皮肤、衣物。结果吸氧管放入气管导管口内4cm,8cm与3cm,9cm各8小时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吸氧管放入气管导管口内4cm~8cm,粘贴位置为气管内套外侧近下巴缘及左或右颈外侧区,可以减少吸氧管自行弹出及触及周边皮肤、衣物的次数,减少护理人员处理,更换吸氧管的次数,从而降低护理工作量。

【关键词】气管切开吸氧管放置深度吸氧管污染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0-0315-01

有报道指出[1],气管切开术后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占其感染率的93.8%.近年来气管切开术后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措施很多,但临床上污染吸氧管实在太广泛,太容易了,如何减少吸氧管污染仍是个难题,本文就减少吸氧管污染从置人深度方面给予观察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对象为2011.03~2012.03神经内科气管切开的患者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45.73±7.926)岁。其中脑卒中20例(脑梗死12例,脑出血8例),病毒性脑炎3例,格林巴利3例,重症肌无力4例。该组病例均常规行气管切开术后,置入进口一次性塑料套管,全部患者均吸尽痰液后给氧。

1.2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分别将吸氧管放入气管导管口内4cm,8cm及3cm,9cm各8小时,氧流量1~2L/min,粘贴位置为气管内套外侧近下巴缘及左或右颈外侧区,吸氧管与气管内套在同一直线上,气管口覆盖单层湿方纱,吸痰时方纱及吸氧管取出。

1.3观察方法:连续监测吸氧管有无自行弹出及触及周边皮肤、衣物。

1.4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的两组二分类资料的McNemar检验。

2结果

见表1。

表1吸氧管置入不同深度自行弹出及触及周边皮肤,衣物比较:

4CM与9CM比较结果如下:P=0.035<0.05

8CM与9CM比较结果如下:P=0.013<0.05

3讨论

3.1氧气瓶、湿化瓶、输氧管、气管导管、吸引管、呼吸囊、肺量计和氧分析仪等均可污染而成为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2]。临床上污染吸氧管实在太广泛,太容易了,包括吸氧管放入气管套管内太长,太短,吸氧管粘贴位置不合理,吸氧管松脱,医护人员责任心不高,无菌操作不严等等。

3.2护理要点

3.2.1掌握气管切开患者吸氧管放置深度及粘贴位置,每次更换吸氧管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更换吸氧管前后均应洗手、戴消毒手套、口罩、帽子,发现及怀疑吸氧管污染及时更换。

3.2.2吸痰增加了感染的危险,掌握正确的吸痰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适时吸痰是保证呼吸道畅通的关键。常规2小时吸痰1次易损伤呼吸道黏膜、刺激分泌物增多,出现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应在出现呼吸音减弱,呼吸困难,气管套管可见到分泌物,痰鸣音或呼吸哮鸣音,气道压力增高,不明原因的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吸痰适应证时才吸痰[3]。适时吸痰可减少吸氧管放入,取出气管导管内的次数,从而减少污染机会。

3.2.3掌握正确的翻身法,避免翻身时将吸氧管拔出。

3.2.4加强医护人员责任心。

3.2.5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主动配合各项护理操作。

3.3本研究结果显示,吸氧管放入气管导管口内4cm~8cm,可以减少吸氧管自行弹出及触及周边皮肤.衣物的次数,从而减少护理人员处理,更换吸氧管的次数,降低护理工作量。本研究只针对一次性气管套管,因此不适用于金属套管。

参考文献

[1]郑雯,任玲,叶和清,等.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肺部医院感染的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4,24(2):175-177.

[2]陈燕华,朱丹.ICU获得性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11:861-863.

[3]甘柳萍.气管切开护理技术进展例[J].现代护理,2007,7:685-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