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性脑病11例救治得失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肺性脑病11例救治得失分析

斯政

斯政(西充县晋城中心医院四川西充637200)

【摘要】肺性脑病是呼吸系危重症,在缺少呼吸支持设备的基层中心医院死亡率较高,救治不易。站在全局角度,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关系,分清主次矛盾,早期识别和正确治疗,做好先期预防,并为转院争取时间,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现就近年救治的肺性脑病患者作一得失总结,在条件艰苦的基层医院有实用性推广价值。

【关键词】肺性脑病呼吸机血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新药新技术的使用,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治疗肺性脑病疗效明显长进。为加深乡镇中心卫生院内科医生对肺性脑病的认识,提高临床治疗肺性脑病的效果,现就我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11例肺性脑病患者做一总结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原发病为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6例,支气管哮喘3例,尘肺2例。男7例,女4例。年龄38-68岁。病程8-35年。预后:2例转院(经随访1例死亡,1例好转),3例死亡,6例好转。

死亡原因:2例为无法纠正的持续性缺氧(缺少呼吸机和血气分析条件),1例因严重心律紊乱致猝死。

成功救治的体会:

1.做好事前防范工作将病情告知有承受力和担当力的亲属,重视先兆症状,处理各种紧急问题(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基本生命支持,病情交接到位,治疗理念统一规范,医护配合紧密默契,医嘱执行快捷准确,积极有效治疗原发疾病。

2.保肺抗感染(选用敏感抗生素)、祛痰、平喘、降低肺动脉高压、促进氧合,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神经内分泌四大平衡紊乱,保持内环境稳定。提高机体应急能力,恢复正常通气血流比值,检测血氧饱和度、血气值变化,肺血流变指标、X线胸片。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及早使用呼吸机(一般选用PEEP通气方式,根据心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结果调整)[1],并做好后期系列工作。糖皮质激素具抗炎平喘,提高应急反应,减轻肺水肿,保护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等多重作用。预防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敏感性抗感染、有效吸氧两项尤其重要。

3.护心抗感染,减少细菌毒素对心肌的损害。利尿、强心、扩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ECG、UCG、血常规(尤其Hct红细胞比容)。液体为轻度负平衡。由于缺氧激发红细胞增多、二氧化碳潴留致皮肤潮红多汗,均可引起血液变粘稠,适当补充少量胶体液、小剂量阿托品收汗(0.25mg/次)、用血栓通抗凝防栓塞,或选用中药针剂生脉、参麦等扩容防休克。用稳心颗粒增加心肌收缩力,防治心律失常。多巴胺酚妥拉明联用对心肺肾均有保护作用。

4.醒脑球结膜水肿是脑水肿的先兆,当密切注意,并立即妥善处置。排痰平喘,畅通气道,以有效吸氧;小剂量利尿;糖皮质激素;补充胶体液,新鲜血浆100ml/次;呼吸兴奋剂,多沙普仑25-50mg/次iv,或阿米三嗪100mg/次iv。查清原因,针对性治疗,才会收效良好。必要时可用脑蛋白水解物针(脑活素),我曾用它成功促醒救活3例深昏迷病人,发病最短1天半,最长2月半:1例酒精中毒,用偏大剂量纳洛酮无效,改用脑活素半小时催醒;2例脑挫裂伤,1月左右催醒。糖皮质激素可减轻脑水肿。一旦出现精神神志改变,力争在1-2小时内全力改善,无效者早上呼吸机。

5.检测肝肾功能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急慢性肾功衰发生。

6.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纠正电解质紊乱和缺氧。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Cushing溃疡,可用奥美拉唑、云南白药有效预防,出血较重适量输血)。休克:积极治疗肺血栓栓塞症、右心室及下壁心肌梗死、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动静脉血栓形成:有效吸氧、活动下肢、血栓通抗血栓形成、据红细胞比容调整液体张力和晶胶体液量比例。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呼吸衰竭、DIC、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7.营养支持营养指数PNI高[2],死亡率也高。呼吸肌作功需要热能,基本生命支持也要热能;生命活力又离不开蛋白质。可通过胃肠营养和静脉营养供给,必要时予以新鲜血浆、人体免疫球蛋白增强机体抵抗力。

8.监护护理严防压疮形成,管理好液体进出量及滴注速度,注意液体张力、渗透压、酸碱度(pH值),让病人处于较舒适体位,并多动手、勤动脑,检测各种相关指标,作好记录,及时汇报值班医生,当班医生据情处置要得当,无把握的问题当尽快请教高年资医生。不定时检查各种导管通畅程度,做好消毒防护。

9.心理疏导,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病人要安心静养,病房内保持安静,减少探视,夜间关灯睡觉(以充电电筒侧照取光),以节省体力,有利病情恢复。力避不良言行的刺激或心理暗示,要以语言鼓励患者,帮助其挺过难关。无心理承受力和担当力的亲属应该远离患者,防止不良情绪影响患者,令病人产生悲观失望抵触治疗,甚至轻生念头,发生寻死意外事故。

参考文献

[1]王吉耀.机械通气[M]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4,169.

[2]马中富.营养支持[M]急诊医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