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加深学生学习物理规律的方法覃东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例谈加深学生学习物理规律的方法覃东翔

覃东翔

覃东翔

(广西南丹县高级中学,广西南丹547200)

摘要:学生觉得物理很难学,在综合科的考试中,他们宁可花更多的时间在化学科和生物科的学习上,也不愿在物理科上花太多精力,因为觉得学习物理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时学习方法不对,学习中陷入死胡同,最终演变成恶性循环,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因此物理规律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上好一节物理规律课呢?下面是本人上课的一些尝试,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关键词:学习;物理;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5-0000-01

学生觉得物理很难学,在综合科的考试中,他们宁可花更多的时间在化学科和生物科的学习上,也不愿在物理科上花太多精力,因为觉得学习物理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时学习方法不对,学习中陷入死胡同,最终演变成恶性循环,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因此物理规律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上好一节物理规律课呢?下面是本人上课的一些尝试,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一、通过前后知识的延续性

在物理学里,有很多规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是现在学习的规律是以前学过规律的延续和推论。如果能把这些规律有机的结合起来,不管是对旧知识的回顾还是对新知识的掌握都受益菲浅。如: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有这样几条规律:

(1)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1秒内、2秒内、3秒内……n秒内位移之比S1:S2:S3:…:Sn=1:4:9:…:n2;

(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第n秒内位移之比SI:SII:SⅢ:…:SN=1:3:5:…:(2n-1);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相等。

教学中,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孤立地去理解这几条规律收效不会很大。但如果把几个结论的证明有机结合起来,既增强了学生对这些规律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容易证明(1)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1秒内、2秒内、3秒内……n秒内位移之比S1:S2:S3:…:Sn=1:4:9:…:n2

而结论(2)与结论(1)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利用SN与Sn的关系,得

SI=S1=1;SII=S2-S1=4-1=3;SⅢ=S3-S2=9-4=5;…;SN=SN-SN-1

故可得(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第n秒内位移之比SI:SII:SⅢ:…:SN=1:3:5:…:(2N-1)

同样,(3)式与(2)式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得

△S=SⅡ―SI=3-1=2

=SⅢ-SⅡ=5-2=3

=SIv―SⅢ=7-5=2

故结论(3)成立。

这样几个联系密切的规律一经论证,学生自然容易接受。

二、通过演示实验

物理教材中有很多演示实验,虽然大多数只是定性实验,但都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后选用的,其使用价值不能小看,不能为了课堂容量而省略掉演示实验,有的章节还应该创造条件加入一些演示实验。充分利用好这些演示实验,发挥好它们的功能,将会提高学生认知物理规律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这样的例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

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新课教学,学生对合力、质量、加速度三者之间的联系从来都没有过研究和亲身感受。直接去说明死记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怎样很明显不能让人信服。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就变得尤为重要,一是给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看到合力、质量、加速度的定性关系,二是让学生认识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又如:对公式C=的理解,在高中是无法进行定量分析的,而且学生一看到有这么多的物理量组成的一个公式就很头疼,理解起来就更困难了。所以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就非常重要,要不然就会使学生不仅不知所以然,而且会陷入死记硬背的泥潭,这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打击,是教学中的大忌,所以教学中一定要做好三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基本了解C与ε、S、d三个物理量的定性关系,然后得出关系式,这才遵循人类认知的规律。

三、通过类比归纳法

中学物理里有些规律很抽象,而且利用学生的现有的知识又无法进行证明论证,但由于知识的连续性,大纲又要安排学习,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就有很大的难度。通常可以用以前已经学习过的、学生已经深刻理解的规律、容易理解的事例进行类比,让学生知彼识此。

如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的关系、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等这些知识是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的,但对于电场力估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学生已经很熟悉,所以学习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进行类比,从而懂得用分子力所做的功来量度分子势能的变化,用电场力所做的功来量度电势能的变化。这样做同时也给学生介绍了一种学习物理规律的方法。

又如:当带电粒子仅受到电场力作用时,只有电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电势能和动能之和守恒。对这一规律,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可以把它跟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进行类比。如:两个人各有100元钱,不管他们怎样进行交换,很明显钱的总数是200元保持不变。这样一类比,这个问题就容易理解了。

四、通过有吸引力的事例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学生对与现代科技知识有关的事例、新奇的事例比较感兴趣,可以通过这些事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起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了。

如:“失重”这个知识点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很多学生只是从字面上去认识,认为失重就是物体失去重力。如果教学时给学生看看在航天飞机中的航天员各物体所处的完全失重状态,好像人可以在那里自由遨翔,这是学生觉得新奇和感兴趣的知识。学生会想:我在地面上为什么就不能飞起来呢?就增强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这样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来学,效果自然会明显。

五、通过夸张放大的手段

有些物理规律很隐蔽,现象不明显,不直观而难理解,我们可以采取夸张的手段,使物理规律显示出基本质,达到量变而质不变效果,使问题明朗化了,教学中常用到极值法和通过夸大和缩小的方法。

如:“等量同种电荷产生的电场,中垂线上的各个点的电场强度关系如何”,这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因为在这两个电荷连线的中点电场强度为零,因此很多学生就认为从中点往两侧电场强度应该增大。造成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只简单分析两电荷连线中点和中垂线上的另一点然后盲目比较。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大来分析,把中垂线的上这一点放到无穷远来考虑,比较两电荷连线中点和中垂线上无穷远点的关系,此时因为距离电荷达到无穷远,学生容易根据

从计算结果很容易看出,不管在A、B两点间是移动电荷Q1还是Q2,电场力所做的功W1和W2虽然不同,但两点间的电势差只由电场本身决定,与电场力所做的功、电荷所带电量无关。

总之,物理规律的教学是件比较繁琐的事,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找出适合学生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