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的探究

康红

(辽源市中医院吉林辽源136200)

【摘要】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为防病治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临床实践发现,同一种疾病由于季节、气候等外界因素,年龄、体质、病程、心理及敏感度等患者因素,以及选穴处方、针剌方法、针灸器具的选择等医者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而同一名患者由于主治医生的不同,或同一名医生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疗效。

【关键词】针灸疗效;影像因素;探究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1-0101-02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针灸作为一种特色疗法一直在发挥着它治病救人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针灸治病在于它能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但针灸治病又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取得不同的疗效,所以我们探究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对发展经络学说,进一步指导针灸的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经络学说等有关论述,结合临床实践,用局部分析与整体综合的研究方法,以经气运行,循经感传为效应指标,对年龄、遗传、时机和精神因素与针灸疗效的关系探究如下。

1.年龄因素的影响

《灵枢·营卫生会》:“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血气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经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其中壮者之“气道通”与老者之“气道涩”相对照,就是说明青壮年与中老年的经络气道疏通情况有显著不同的变化。经络气道的疏通不同,针灸时循经感传的出现率就不同。结合临床发现,青壮年人的循经感传的出现率较高,而中老年人循经感传的出现率较低,因此,临床针灸疗效就不同。

2.遗传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者对3例经络敏感人之祖孙三代或四代的亲属110人调查发现,有感传着60人,感传出现率为54.5%,出现敏感人有24人,占21.8%,远高于一般调查中之敏感人出现率。其中一组配偶双方均为敏感人,其下代24人中有感传者21人,占87.5%,有敏感人11例,占45.8%;另一组配偶双方均非敏感人,受检下一代11人有感传者5人,占45.4%,敏感人仅1例,占9.1%,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对经络敏感,循经感传到位,针灸疗效才会显著,而不敏感,疗效就会降低,由此,我们认为遗传对针灸疗效有影响。

3.精神因素的影响

《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又说:“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愧乱,四肢不举”。《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意指意念”。现代经络研究的结果表明,循经感传受试者的精神、情绪、意念有变化时,对感传出现会有一定影响。例如,有一例经络敏感人的十四经皆有感传出现,但是当其有思想负担时,则不能引出感传,而在思想负担解除后,其感传又出现,恢复良好。又一例经络敏感人受试者正在测试时,突然接到要她速归的电话,历经1小时之久的捻针,也未能使原来已出现的循经感传向前推进。另有人报道,用按压经穴结合气功入静意守经穴的方法,其感传出现率最高。这表明受试者的意气变化对经气运行循经感传具有效应。

4.时机的影响

针灸时机的恰当与否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4.1要善于把握病机变化,及时下针,才能适时地激发经络,出现循经感传。大凡邪气炽盛,正气未衰时应及时下针泻之,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云:“逆而夺之,恶得无虚”;当邪气去,正气不足时应及时下针补之,亦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若邪气盛,正气极虚时,不宜立即针刺,必待病情稳定,邪气稍退,正气来复后方可下针,正如《灵枢·逆顺》篇云:“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治疗中风之类的急症应特别注意。

4.2依据脉象变化,准确把握针刺时机。医者通过脉象的变化,一则要判断邪气所在部位,从而及时下针以阻截邪气的发展,如《素问·离合真邪》篇云:“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二则可决定补泻时机,如《灵枢·终始》篇云:“脉动实且疾者疾泻之。”其次,脉象也是决定是否可以下针的重要依据,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

4.3依据经气流注规律,择时针刺。由于人体十二经脉中的经气,随昼夜之分而呈现有盛有衰节律性的变化,故《灵枢·卫气行》篇提出了“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的择时针刺观点,强调“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三阴,必候其气在于阴分而刺之”,以求助正气达祛邪愈病之目的。在《内经》择时施治的思想影响下,后世创立了众多诸如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按时取穴法。

4.4要善于掌握疾病的发病特点,选择恰当的针刺时机。疾病都有各自的发病特点,掌握了这些规律,及时下针,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如《素问·刺疟》篇提出“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实也。”现代针灸临床至今仍遵循着这一原则。笔者临床体会,乳腺增生患者大多在月经前十天左右疼痛加重,此时正是雌二醇分泌的第二个峰值前,若选定这时开始针刺治疗,对于调整内分泌失调的作用会更大,循经感传的效果会更明显。

综上所述,能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主要有年龄、遗传、精神和时机等,每个病人的机体因素不同,循经感传的程度就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同。在临床实践中要注意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掘病人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章琪.病气论[J].光明中医,2003,1(18):6-8.

[2]陈日新.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与时效关系[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4):56-57.

[3]何剑炜,白慧梅.颈腰夹脊穴刺配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96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2,53(16):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