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心理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心理教育

李青华

李青华(大名县北马头中学河北大名056900)

【摘要】语文教学,运用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健康成长与终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教育;原则;内容;关系

1.语文教学应蕴涵的心理原则

1.1相信学生的原则;相信学生,就是要相信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能力。老师要像地质勘探队员一样,细心勘探,发现深处,发现深处的宝藏,把它们开发、挖掘出来。有了老师的信任,孩子们就会产生巨在的力量,投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相信学生,就是要把学生真下当作学习的主人。如,教学生写作文时,我让学生自已想办法或与同桌一起论本次作文的重难点、取材、构思等。结果学生都能想出许多很好的写作方法。有了相信学生的思想,就会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证他们有充分的自学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时间、交流讨论的时间、动手操作的时间。

这样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1.2人人平等的原则;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语文教学,同样要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

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全班学生完全平等,没有“好生”、和“差生”之说,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不能以作文优劣、能言善辩等作为判断标准。

1.3尊重个性的原则;尊重个性。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一个中心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一件事例,可以有多种表达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实行三个鼓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提倡争论,生与生、生与师之间都可以进行辩论,只有在这样的民主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以积极热情的心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自主习作”才有实现的可能。

2.语文教学应培养的品性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为此,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信以下主要内容。

2.1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渗透心理教育。例如,讲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课,描写桑兰坚强不屈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教师可以开展“我身边的小榜样”练习,学生互相发掘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坚定意志的锻炼。

2.2培养活跃的思维;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3陶冶积极的情感;情感是构成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中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故乡》中的乡情,《童年的朋友》中的友情,《甜甜的泥土》中的母子情,《最后一课》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2.4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炼意志等等。

3.语文教学应协调的三个关系

3.1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前,教师要弄懂一切不懂。课上,教师要懂装不懂,知装不知,把问题、困惑在学生硬骨头,“激”他们出学法,出思路,出智慧。教师要为学让时空,把尽量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让舞台,把尽量多的表现机会留给学生。教学的活和课堂的活,是要使课堂上呈现出教师、教材、教法、教境﹝教学氛围﹞四位一体,认识、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谐发展的动作过程。也就是说,兴趣的活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情感体验;思维的活跃——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促进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以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深更广的知识层次开拓:自主意识的活跃——把学生的自学劲头鼓动起来,变“要我学”“教我会”为“我要学”“我会学”。

3.2协调好学与练的关系;知识要靠一定的练习能转化为能力。练什么,怎么练呢?这看上去是个复杂的问题,实际上只要把握一条基本规律即可:根据学生心理,调动学生兴趣,做到精练、巧练、活练。

通过练习,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熟练运用知识于实际,并促进学生动脑、动手、动口齐头并进。如在学习“这头大象又高又大……”的句子时,可提出几条线索让学生用“又……又……”说词语。一是你喜欢什么人,做什么样的人?学生可积极了,说:“又勤劳又善良”、“又有学问又谦虚”等;二是说出一些水果的颜色味道或形状等,学生纷纷说:“苹果又圆又红”“梨子又香又甜”等:接着再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用“又……又……”来说某种事物的两种情况。学生思考的面更广了,他们纷纷说出:“我们教室又干净又明亮。”“小红写的字又端正又清楚。”等等。

3.3协调好学与评的关系;学生学的情况,经常要得到来自教师的评价。教师只有巧妙地运用评价,才能尊重学生心理规律,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呢?一是体现“三重”:重人、重潜能、重心态。重人,不是重分;重潜能,潜能显现出来的是学生的今天,隐藏的是学生的明天,要坚信明天会更好;生重动态,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发展中看学生。二是体现“三性”:全面性、差异性和策略性。全性性指考学生综合情况;差异性指充分考虑学生原有水平,动态评价学生;策略性指考虑学生不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等因素,变扬长促短;变留长弃短为容短。三是实行评价“金三角”:方向、方式、方法。方向:比昨天、定今天、促明天。方式:师评、自评、他评。方法:知识、态度、能力(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处处蕴涵着心理教育,面对心理教育重要性的逐渐回归,语文教学也理应责无旁边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为塑造踌世纪的一代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