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煤矿风险管理预警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3

浅谈煤矿风险管理预警措施

徐鹏

徐鹏

(神华国能(神东电力)集团公司准东二矿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00)

摘要:文章对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风险辫识、风险分析及评价、风险控制的模式与方法,并对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警机制进行了简要论述,为煤矿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及预警机制提供了参考。中国煤矿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频发的煤矿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并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改变目前被动的、经验式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而实施主动的、全面风险预警的安全管理模式是有效的解决中国目前煤矿事故频发的关键。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警是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指导下,全面收集煤矿风险信息,通过相应的预警知识规则和预警模型提前判断系统的风险状态,达到对当前的不可接受风险进行及时报警、对未来的风险进行实时预警的目的,同时依据预警结果提前做好防控措施,从而消除、减少与控制煤矿事故。实施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警对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改善目前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煤矿;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正文】:

中国煤矿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频发的煤矿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并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改变目前被动的、经验式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而实施主动的、全面风险预警的安全管理模式是有效的解决中国目前煤矿事故频发的关键。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警是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指导下,全面收集煤矿风险信息,通过相应的预警知识规则和预警模型提前判断系统的风险状态,达到对当前的不可接受风险进行及时报警、对未来的风险进行实时预警的目的,同时依据预警结果提前做好防控措施,从而消除、减少与控制煤矿事故实施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警对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改善目前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具有重要意义。煤炭业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产业,并且我国的大部分能源消耗都来自于煤炭。多年以来我国煤炭产量都居世界前列。但由于煤炭的频繁开采,煤矿安全问题日益加剧,特大事故常有发生。矿产业安全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是怎样能够遭遇危险发生之前识别出潜在的风险。于是我们需要懂得识别及使用预警安全风险。

一、煤矿安全风险的特点

要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体系,首先要了解煤矿安全风险的特点。煤矿生产过程在地下进行,它受到煤矿固有特点的制约,也受到人和物的影响。因此,与一般的企业生产风险相比,煤矿安全风险有以下特点。

1.1复杂性

煤矿生产的工作面在地下,作业环境复杂多面,影响安全的因素较多。另外,煤矿生产的环境较为特殊,存在水灾、瓦斯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工作环境昏暗潮湿、人员集中的特点也造成煤矿生产工作环境恶劣。煤矿采用系统性方式进行作业,各个生产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个生产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煤矿安全带来致命的风险。

1.2动态变化性大

煤炭生产方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生产方式会随着煤层地质条件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开采方法。煤层地质条件的变化也会导致煤矿作业空间也一直处在移动和变化的状态,例如煤炭生产中的采掘面推进和矿井延伸等等都是煤矿作业空间移动和变化的表现。煤矿作业空间的移动和变化导致煤矿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新的情况和问题,煤矿生产系统和采掘方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使人员和机械设备出现不安全行为和处于不安全状态。

1.3随机性强

随机性是指影响煤矿生产安全的因素不仅多,而且因素发生的时间和影响范围的随机性强,不受控制。随机性强特点导致煤矿安全生产处于复杂的灰色关联系统[1]。尤其是井下的自然灾害,其随机性更为明显。例如瓦斯和其它有害气体含量、瓦斯浓度、水量等等都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这些不确定因素的随机性难以用固定的公式和指标进行定量计算。

1.4风险关联性高

影响进行煤矿生产的安全因素众多,矿井下发生一种致灾因素可能引发其它致灾因素,或者并发多种致灾因素后,多种致灾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增加出现致灾因素的几率,或者致灾因素发生后相互结合,导致灾害的影响力扩大,造成更为严重的煤矿安全事故。例如煤矿中的瓦斯和粉尘这两个致灾因素容易相互影响,扩大灾害的影响范围。当矿井下的瓦斯达到一定浓度后,如果矿井内同时含有大量爆炸性粉尘,瓦斯爆炸后产生的破坏和危险系数会成指数提升。例如火灾和瓦斯,火灾会对导致瓦斯爆炸,而瓦斯爆炸会进一步增强火灾形势,火大火灾的影响范围。

二、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风险(R)是衡量危险性的指标,是某一有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故后果的组合。表示为事件发生概率及后果的函数:R=F(P,L)式中P―事件发生的概率;L―事件发生的后果。工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风险辨识、风险分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当认定风险可接受时,就保持该状态,并力图获得最大效益;当认定风险不可接受时,则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并跟踪监控措施对于降低风险的效果,反馈信息到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系统,实现动态的风险控制。风险辨识、风险分析与评价和风险控制以及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构成一个风险管理周期。

三、煤矿风险管理机制建立

煤矿风险管理的基础范畴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与评价和风险控制,简称风险管理三要素。

3.1风险辨识

全面辨识煤矿生产各环节中潜在的所有风险因素,这是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机制的必要前提,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风险辨识的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及准确性主要取决于风险辨识模式的设计与方法的选取。结合煤矿生产的特点,提出“生产专业一管理对象一风险类型”的风险辨识模式(如表1所示):将煤矿按照生产专业的不同进行分类,如采掘、运输、通风、机电等,在每个生产专业中从三类管理对象(点:设施及设备;线:作业过程及工艺;面:作业岗位及操作)的角度,全面辨识各类型的潜在风险因素。

3.2风险分析与评价

风险分析:一是完善风险辨识,主要通过对辨识结果的评审、修改、整理以及必要的再辨识等工作,解决前述风险分类的重复、交叉等问题,进一步保证风险辨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二是风险特点分析,分析各类型风险的属性及特点,设计相适应的风险评价模式及方法。

风险评价: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是一种循环改进的管理模式,其风险评价并不是对所有辨识出的风险因素的一次性静态评价,而是一种实时、动态的风险状态评价。因此,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风险评价核心是设计和建立适合于各类风险因素的风险评价方法、模型和标准。由式(1)可知,基于风险的评价主要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尸和风险导致的后果严重程度L,风险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模式:①风险矩阵法:利用概率P和严重度L的分级矩阵定性评价风险等级的评价方法,使用简单,适用广泛,但评价的主观性较强。应用风险矩阵法的关键是需要根据国家、行业的相关法规、标准或企业自身的有关规定,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建立适应的概率P和后果严重度L及风险R分级的相关标准。②指标模型法:通过选取影响风险R变化的指标,构造评价模型,半定量或定量评价风险等级的评价方法,能够获得较客观的定量评价结果,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设计评价模型的过程较复杂。指标模型法选取所有影响风险状态变化的因素作为指标,根据风险定义,指标可有3种影响风险状态变化的方式,即:仅影响概率尸、仅影响后果严重度L以及同时影响P和L。指标模型法一般按照指标罗列、指标筛选、指标赋值标准、评价模型设计、风险等级标准等步骤进行。

3.3风险控制

区别于具体风险因素已经显现或转化后的事件(事故)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是指针对各潜在风险因素的实时风险状态,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采取对应其风险等级,降低其风险程度至可接受水平的措施。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对应风险等级的风险响应(响应级别、责任归属与关注层面)与各具体风险因素的具体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因素的具体风险控制措施可分为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两大类,一般按照如下优先顺序采取适合的具体措施:排除、代替、隔离、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及个人防护等。

四、煤矿风险预苦机制

风险管理的预警技术是一种预防事故、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的有效手段。对于风险的预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是实现现代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要求。煤矿企业在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机制的同时,不仅要保证风险管理机制本身的系统性和有效性,而且针对煤矿生产安全工作的特点,还需加强对生产事故有效地预防与预控,这都需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预警机制体系。

4.1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是分析作业场所风险水平,对危机或危险状态的一种提前的信息警报或警告的方法。借助自动或人工的手段,通过对煤矿所有潜在风险因素的风险状态的实时监测,动态评价其风险等级,并及时给出相应的警示信息,提示相关部门根据风险预警等级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煤矿企业信息管理及通讯等硬件情况,构建支持风险预警实施运行及循环改进的平台,可增强风险管理预警的自动化程度以及系统性和准确性;并根据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程序及文件体系,切实保障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的运行,以便更好地发挥风险预警的效能。

4.2事故危机预警

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针对潜在风险因素的实时风险状态进行监测预警,根据预警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其评价指标体系是按照经典的风险概念R=f(P,L)建立的。对于煤矿事故风险,尤其那些具有突发性强、无明显规律性、事故后果较严重等特点的重大风险,仅仅依靠经典的风险状态监测预警,在不能够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的前提下,是不能保证对这类风险的有效预防及预控的。因此,对于煤矿生产中此类重大事故风险还需要建立针对危机状态及事故征兆进行预警预控的事故危机预警。按照预警策划、危机诊断和风险干预的步骤,通过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各种危机状态或事故征兆的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及时报警,并根据预警分析的结果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矫正、预防与控制,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参考本文所提出的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机制模式,在煤矿企业实际建立及实施风险管理及预警机制的过程中,主要应注意以下问题:煤矿现场生产状况、环境因素分析:前期的单元划分、风险辨识及分析模式至关重要,应系统、全面分析煤矿的具体特点,设计采取相适应的模式与方法,确保风险管理实施的可操作性和预警机制的可靠性。建立健全一系列相应的程序及文件体系:对于煤矿生产这种劳动相对集中、设施设备非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过程,现场的风险管理及预警实施大部分需要人工管理操作,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程序及文件体系等,以保障风险管理及预警实施有力落实。完善风险管理及预警机制:为了更好地防控煤矿生产重大事故风险因素,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增大生产自动监测及监控的力度和范围,并通过适当整合危机预警和预测预警技术来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体系。

【结语】: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是应用工业风险管理理论的企业现代安全管理模式,风险预警管理是一种针对风险的实时、动态评价其风险状态的技术,是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较高层次。由于煤矿生产的特点,在煤矿建立并实施风险管理机制符合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并能够切实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结合风险管理预警和事故危机预警机制,可进一步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安全是煤矿的根本,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必须着力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是煤矿安全管理追求的理想状态和最高境界。与此同时,煤矿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必须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努力建设以安全文化为核心的学习型企业文化,不断提高职工素质,用文化理念引领广大职工的安全行为,才能使煤矿的安全形势持续好转。因此,本质安全型煤矿的建设离不开优秀企业文化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年平,王宏图,袁志刚,刘竟成.砂土液化预测的Fisher判别模型及应用[J].岩土力学.2012(02)

[2]张志镇,高峰,许爱斌,刘冠男.冲击地压危险性的集对分析评价模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03)

[3]郑晶.矿山安全预警信息系统的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4]陈守煜,王子茹.基于对立统一与质量互变定理的水资源系统可变模糊评价新方法[J].水利学报.2011(03)

[5]李凡修,梅平.多元联系数模型在煤矿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01)

[6]陈良琼,张宗领.影响房地产评估价格的特征因素及量化[J].山西建筑.2011(06)

[7]孙荣霞.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公共基础设施PPP项目融资模式的风险研究[J].经济经纬.2010(06)

[8]周健,史秀志,王怀勇.矿井突水水源识别的距离判别分析模型[J].煤炭学报.2010(02)

[9]庞素琳,巩吉璋.C5.0分类算法及在银行个人信用评级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