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体会

曾昭党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五中学365100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没有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合适情境

我们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不感兴趣或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也许是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教学背景。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例如在进行“教育储蓄”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各个量以及之间的关系,我让学生准备场景表演:在银行的一幕,有取钱、有存钱、有模拟自动取款机的,在活动中学生自觉地理解掌握了本金、利息、利率、本息和、利息税等概念及其关系。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又如在讲“一定能摸到红球吗”这节课时,先播放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片段:

乾隆、纪晓岚、和坤出城门,不知向哪个方向走。纪晓岚说要向南,和坤要向北,乾隆拿不定注意,争执不下时提出用抓阄的办法来解决,结果抓到一个“南”字的阄,向南而行。

这个结果一定是这样吗?学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设这些生动活泼、贴近学生实际的数学情景,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也自然地引入概率的初步概念。

二、组织小组参与,加强合作交流

课程改革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要比结果更重要”,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应让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并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较广泛的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例如在教“探索规律”时,按下图方式摆放餐桌和椅子:

(1)1张餐桌可坐6人,2张餐桌可坐______人。

(2)按照上图的方式继续排列餐桌,完成下表:

桌子张数12345……n

可坐人数

通过“议一议”让学生充分讨论,合作交流,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不唯一的,应给学生的思维以充分展示的机会,如有的学生可理解为第一个长方形为2,宽为1,周长就相当于人数,实际上学生已经建立了初步的数学模型;也有学生理解为两边的人数,始终没有改变,每增长一张桌子则增加4人,从而可以得到结论……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经验,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渗透应用意识,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所以我认为在运用例题的前提下,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丰富例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谁转出的四位数大”的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过年了百联商场要搞个促销活动,购物满500元就可摇奖。要求设计一个转盘,设有四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等奖;奖品有电脑、微波炉、运动鞋、香皂。你能帮帮他吗?”在制作转盘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能解释为何难中大奖的原因了。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有所增强,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让学生感受“数学化”就在身边,如“日历中的方程”、“打折销售”、“希望工程”义演、“能追上小明吗?”、“教育储蓄”等等,通过学生的活动和经历成功的喜悦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经历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来获得知识。

四、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多元评价

新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应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课改理念表明作业应增加思考性,减少简单抄记与繁琐运算,作业要有层次性和开放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我们应让作业走近生活,体现知识的应用性,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情景所引入的数学问题后,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拓展,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继续解决相关或相似的数学问题,自然而然教学环节就转到了练习和反思这一部分。最后可以留下少许时间由学生总结,特别是反思一下本节课的知识。因此,数学学习是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课堂并不是教学的终结,应领着学生走近生活,放手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动手操作能力、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随着学生个体的发展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