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冯友兰、道金斯、赫拉利、邓晓芒,看“人为什么需要哲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从冯友兰、道金斯、赫拉利、邓晓芒,看“人为什么需要哲学?”

常睿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市100029)

在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之前,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可被讨论的必要。因为生之为人,就需要一种“做人”之学问。然而,在当下的“科学社会”,并非所有人都觉得自身需要某一种“哲学”来主导人生。而人之生存,也似乎并不需要回答“我是谁”等问题,或者说不需要从哲学层面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即使凭借生物性的本能或规律,也可获得相应的生存空间。如同英国遗传学家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所疑问的“哲学以及称之为‘人文学科’的课程,现在讲授起来,仍好像不曾有过达尔文此人”[1]。是的,从孟德尔建立遗传学,到达尔文发现生命进化的秘密,再到道金斯的“自私基因”理论,科学家们在解释“人为什么是人”的问题上一路狂奔,给出了切实的答案。“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然而我们也会看到,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2]”这些结论让我似乎看到了来源于生物学的“性善”“性恶”说。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即使人的基因与其它生物的相似度再高,而人之为人,并非因为这些“自私的”表现或“相似”。从逻辑上讲,生物学可以从一个角度解释人类的行为和思想,但并不能仅从生物学的层面定义人。直接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人文学科的“哲学”往往有将人类“物化”,并且“反人类”的弊端,比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故人文学者有时候显得“无视”生物学或遗传学研究中对“人”的阐释,也就无足为怪了。

人文学者在思考走出一条借助“科学的方式”而重启人文学科局面的道路。近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它的副标题为“从动物到上帝”。循着人类起源进化的路径,提出了虽然智人、尼安德特人与丹尼索瓦人在5万年前,几乎同时站在进化的临界点上,但为什么只有智人赢得了这场胜利的问题。尤瓦尔的答案是“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有独特的语言”,这一论点在书中也被称为“认知革命”。凭借“认知革命”,人类得以形成庞大的社会群体,以群体的力量征服其它物种。而“认知革命”的核心是创造人类共同相信的“想像的现实”。“所谓‘想像的现实’指的是某件事人人都相信,而且只要这项共同的信念仍然存在,力量就足以影响世界。[3]”这个理论与当代社会的部分组织形式相照应,确实有种强大的说服力。但是,它仍未解释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语言”并非人类所独有,但为何只有“人类”的语言使人类成为“人类”?这并非简单地用“爱说八卦”就可以解释的。究其根由,“八卦”亦有产生之根源。如果说“共同的信念”是由“爱说八卦”演变来的,而并不深究其因,并不能让人信服。“爱说八卦”本质上是人的沟通和表达,它必须要超越现实需求,而达到某种精神或概念层面,才可得以产生“共同的信念”。故柏拉图早就指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所组成。尤瓦尔的理论偏于现象研究,其实还无法解释“人之为人”的本质原因。

国内学者中,亦有哲学家做这方面的思考。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邓晓芒教授的《哲学起步》亦从“人类的起源、人的历史和人的精神”[4]三个方面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邓教授从西方古典哲学入手,并融入恩斯特·卡西尔理论中“作为人的本性提示的符号[5]”的理解与中国哲学中“共相与殊相”、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跨学科理论于一炉,去探究何为人的本质。我注意到在他的阐发中,重点廓清“自我意识”的概念。邓对自我意识的定义是,“自我意识就是把自己当作对象来看,同时又把对象当作自己来看的意识。通常,这叫自我意识的反思结构或者反身性结构。”他解释人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语言。“我们的语言使我们有种人类的意识,我们与他们有一种认同。[5]”然而我们知道,与尤瓦尔一样,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只有人类的语言,才促使人类成为人类。然而,倒是这种思考重新回到了哲学本身的层面。

举前面三位近当代学者对于“人为什么是人”的理论,是试图廓清一种直接以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取代哲学的想法。而同时也使哲学存在的意义更为鲜明。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言:“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7]这不由地让我试图延着尤瓦尔的观点,继续向下挖掘“八卦”的来源。譬如智人原本的语言只用于何处有猎物、有果实、有敌人等等现实情况,而当他们闲暇下来了,开始对某一次的围猎或某一种果实进行“反思”,开始去试图定义“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而将之抽象出一定的“语言符号”,人才真正开始与动物相区别。或者,我们也可以定义这种带有“反思”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故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闲暇”,同时也说“哲学起源于惊异”。[8]因为原始智人发现,通过反思,似乎人类有能力去创造一个不同与现实世界的“新世界”。不论人类对自然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么高的科学技术,但人们无法摆脱对自身思想、行为的“反思”。所谓“为科学而科学”,只要做研究的还是人,在我看来就不会存在。而语言只是“反思”的产物和应用。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人生的境界”部分具体说明,“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在于当他做什么事时,他知道自己在做的是什么事,并且自己意识到,是在做这件事。正是这种理解和自我意识使人感到他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9]所以,根据所反思的客体的不同,深度的不同,而所建立起不同的自我意识,也就有了不同的意义。而哲学家,是能做系统化反思的人,使散落在人类群落中的各种“意义”编织为一张大网,从而形成一定的“为人”的准则。故而,追寻生命的价值,反思生命的意义,既是人需要哲学的原因,亦是人之“为人”的原因。去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其主题为“学以成人”,吾私意揣之,或有回归哲学本体之意。另注一趣事,在围棋国手柯洁与人工智能AlphaGo大战后,媒体用《最后一战,柯洁哭了,机器却没有笑》为标题进行报道。其中暗含着对人工智能挑战“人类”定义的恐惧。其实笑作为了一种心理反应,也自有其引发的机制和逻辑,这种“情感”未必将来人工智能学不会。但我更可恐惧的是将来人工智能会问他自己:“我为什么要跟柯洁下棋?这有什么意义?价值何在?”那时候,人的定义或许就真的被颠覆了。

参考文献

[1]理查道·道金斯[英]《自私的基因》,中信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第一章第2页。

[2]理查道·道金斯[英]《自私的基因》,中信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第一章第3页。

[3]尤瓦尔·赫拉利[以色列],林俊宏译《人类简史》,中信出版社,2014年11月第一版,第一章第33页。

[4]邓晓芒《哲学起步》,商务印书馆,2017年11月第1版,第4页。

[5]恩斯特·卡西尔[英],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2018年1月第6次印刷,第40页。

[6]邓晓芒《哲学起步》,商务印书馆,2017年11月第1版,第72页。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版,第3页。

[8]邓晓芒《哲学起步》,商务印书馆,2017年11月第1版,第87页。

[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版,第3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