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王东梅

云南省德宏职业学院云南德宏678400

摘要:心理因素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心理不但有益于躯体的健康,而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不良的心理刺激不仅影响身体的健康,甚至引起身体的某些疾病。医学上常采用心理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来治疗一些疾病,往往能起到药物治疗不能到达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因素;疾病;治疗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单一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环境——社会心理模式转变,心理因素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因果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曾听见或看见由于心理因素而引起或加重某些疾病的实例。而一些医生对某些患者常采用应用心理治疗手段,如“安慰剂”、“暗示疗法”等方法辅助治疗,往往能收到药物所不能达到功效。

1.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1.1心理疾病与性格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如丧失亲人、职业竞争、与人争吵、遭遇恐怖性事件等,当这些现象发生时候,机体就会产生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相应的功能和代谢改变,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如果刺激较轻或刺激解除,机体可以恢复健康,但刺激过于强烈,则会导致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引起各种疾病,甚至死亡。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其发生、发展与长期不良心理刺激密切相关。

心理因素导致疾病发生与人的性格特征有关,医学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病前有长期抑郁症病史,其人格特征表现较内向、对细小事物敏感等;焦虑、激动、生气等强烈精神刺激会使病人发生心肌梗塞;冠心病患者病前个性顽强、性情急躁、易激怒、喜争强好胜等;高血压病发生虽然与脂类代谢、遗传及其它方面有关,但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精神紧张、愤怒、激动和处于应激状态等,可使大脑皮层下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性持续升高,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等。若这种精神紧张状态一直得不到缓解,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亢进,高感神经持续兴奋,引起持久性小动脉收缩,导致高血压病发生。

1.2一些常见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国外科学家研究证明,紧张和忧郁能使体液酸化。一个暴怒的人所喷出的酸气,能够杀死七蚊子。现代医学有一个名词叫“心身性疾病”,指的是心理因素导致身体健康的失调,下列疾病就是与心理因素密不可分的“心身性疾病”。

一是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无器质性原因的躯体疼痛。看起来这些是与饮食、行为方式有关的疾病,但是美国的医生通过近50年的随访观察得出结论:容易患这类疾病的人,多是A型性格的人,其特点就是脾气火爆、遇事急躁、不善克制,争强好胜,对人常存戒备之心,时时担心别人超过自己,所以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这类人是高血压、高血指、动脉硬化、冠心病的高发人群,比一般心胸开阔的人,发病率要高20倍。

二是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疾病,往往要查过敏源,但是过敏性疾病的加重、减轻与精神状态有关。

三是神经性皮炎、斑秃、牛皮癣、湿疹、白癜风、黄褐斑。这些疾病的发生、加重、复发等都与精神因素有关。有句话叫“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说明皮肤病不好治,因为体疾易治,心病难医。

四是许多肿瘤,某些糖尿病等的发生、加重都与精神因素有关。许多肿瘤病人,并不是肿瘤夺去了他们的生命,而是得知患肿瘤以后的焦虑、恐惧,把自己推上了死亡的边缘。

五是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某些不孕,痛经,难产,假孕,癔症都与精神因素密不可分。而男性的性功能障碍,除了器质性病变以外,百分之百与心理因素、精神压力或精神状态有关。

六是儿童厌食、遗尿、夜惊。孩子食欲不好,家长骂孩子,越骂精神越紧张,就越吃不下,于是就形成了厌食症。

2.心理因素在下述疾病中的作用

2.1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厌食也是青少年中常发生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女性青春期前后。有的女孩害怕自己长胖,或者有偏食的习惯,于是减少饮食。开始时是主动节食,时间一长,便对食物产生了厌恶条件反射。看见食物,便出现饱闷、恶心等不适感。若不及时纠正,则发展为神经性厌食。对于患者家长切不可一味责骂,而应让他们正确了解各种食物成份、营养与身体发育的关系,饭食尽量多变花样,以利于促进食欲,逐渐让他们改变对食物态度。由于青年人大脑皮层兴奋性较高,思维活跃,容易产生一些莫名其妙幻想,往往有白日梦倾向。尤其生病时缺乏活力,更容易因各种联想而产生一些顾虑、担忧,悲观失望等情绪。而且在生病时,除了积极配合医生诊治外,应尽早下床活动,看一下感兴趣的书。以转移对病情的注意力,切不可成天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更不要把自己病情与前途、爱情、理想等各种问题参合在一起去联想,或对病情猜疑,这样便容易使自己产生担忧、恐惧,丧失信心等各种不良情绪而加重或阻碍身体的康复。

2.2神经衰弱。神经衰弱通常因长期的思想矛盾、精神负担或脑力劳动者工作负担过重等原因引起。患者常出现精神疲劳,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低,情绪变化明显,烦躁易怒,缺乏耐心,对声音、光线等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常因这类刺激干扰了工作与睡眠而生气。一部分神经衰弱患者还出现焦虑症,由于平时注意力过分集中于身体的各种变化,加上对疾病认识一知半解而产生各种焦虑情绪、疑病,或者对医生的诊断治疗有疑虑,因而焦虑紧张,四处求医,进行各种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甚至因此而卧床不起。神经衰弱的治疗,除必要的药物对症处理外,医生的语言及态度对神经衰弱的病人有较大的影响,医生应向病人进行耐心的解释与鼓励,消除病人“身患重病”的顾虑,但也不要简单地说他们没有病而失去病人的信任。同时,病人应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调整工作起居、休息时间,注意控制情绪,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及体育锻炼,其不但有助于正常神经活动的恢复,还能加速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促进食欲及新陈代谢。

2.3高血压。高血压发病原因虽然可能与家族遗传、脂类代谢、吸烟、饮食含盐量过高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大量研究表明,高级神经活动失调却占有重要地位,在职业与环境的调查资料中发现,在不同的职业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别,即注意力需要极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劳动又较少的职业中,其发病率较高。在临床治疗上除了采用药物治疗以外,对患者来说,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向朋友、亲人倾吐,释放内心积压的不良情绪,使肌肉放松,有助血压平和,使血压保存在一个平稳的范围内。

2.4冠心病。近年来,医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各种社会心理因素,激烈的情绪变化等都是冠心病重要的诱发因素。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心理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患者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去除悲观、忧虑等各种不必要精神负担,避免过度劳累,生活有规律,饭食应清淡,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戒除烟酒等刺激性食物,适当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保证足够的睡眠等,方能控制病情发展和康复。

3结论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第一,没有生理性和遗传性疾病;第二,有自我控制能力;第三,能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第四,处于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依靠情绪来驱动的。而情绪需要靠自己控制,所以健康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是自己的各种欲望,各种不正常的情感、杂念,是人性中的贪嗔痴。因此,具备正确的人生观,遇事乐观积极,消除过分紧张的情绪,正确认识疾病和持之以恒的锻炼,性情开朗,避免类似“杯弓蛇影”的情况发生,对于保持健康的体魄以及益寿延年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杨志寅主编《日常行为与养生》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2]郝万山著《不生气就不生病》.东方出版社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