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学习行为出发反思中学化学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从学生学习行为出发反思中学化学教学

徐继琳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省天水市741000)

摘要:我国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在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对比研究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发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理念实施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学习行为;中学化学教学

进入21世纪,我国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国家在提出素质教育后通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版)》为素质教育的实施给出了参考建议,近来“3+x”高考模式的实施又为素质教育提出了更明确的实施方向;于2018年正式发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强调的“学科核心素养”又为素质教育制定了新的、更详细的标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1]。从这些教育政策、改革的实施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越来越重视,但同时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量化的形式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反思“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教师对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教师关注学生主体的合理性建议。

按照学习行为所指向的对象与领域,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有五种类型,即符号性学习行为、操作性学习行为、交往性学习行为、观察性学习行为和反思性学习行为[2]。在《盐类的水解》“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三位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上述五类学习行为分布状况如下:

注:因三个课堂中都未涉及学生的“观察性学习行为”,故在图中不体现;因实验环节和游戏环节都是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所以“交往性学习行为”与“操作性学习行为”有重合部分。

不同类型学习行为的描述统计量图

对比发现,在三位教师的“同课异构”课堂上,学生符号性学习行为占比都是最高的,其次是交往性学习行为,而反思性学习行为是最少的,只有B教师课堂上学生有此学习行为。

对符号性学习行为的研究分别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统计发现,三堂课中学生“听”的学习行为所用时间又都是最高的,分别为12.65min、15.82min、18.68min,这说明在这三堂课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以符号性学习行为中的“听”为主,即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说”的学习行为中,C教师的课堂学生这一行为所用时间不足一分钟,而A、B两位教师的课堂中,学生这一行为不仅频次高而且用时也长。除此外,B教师的课堂中学生“读”的学习行为较长,学生“写”的行为也较多。

在“操作性学习行为”上,三个课堂的学生都有进行实验操作,相比较而言,A教师课堂中学生实验用时最合理,B教师课堂学生实验时间太短,而C教师课堂学生实验时间则太长。B教师课堂中学生还有参与游戏的学习行为。

在“交往性学习行为”中,除去“合作”项目(与“操作性学习行为”重复,故不再分析)发现,学生“对话”的行为是用时最长的,这里的对话是指与教师的互动对话。对于“讨论”项目,A教师课堂中学生这一行为用时最长,但因频次高,所以每次学生讨论的时间都很短,相比较而言,C教师课堂中学生虽只进行了一次讨论,但用时合理,讨论的效果也比较理想。

在“反思性学习行为”中,只有B教师的课堂中学生有这一行为,观看课堂实录发现,B教师课堂中学生“反思”这一行为是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所想及所用,学生通过自我总结、反思的过程,既能发现在本节课中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又能让自己认识到某个或某几个知识不理解。

总体来看,三位教师依然倾向于学生的符号性学习行为,对学生其他类型的学习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忽视或重视不足,对此提出以下建议促进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多参加教研活动、多参加学术研究,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库;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学习优秀教师是如何关注学生、如何让学生在一堂课中自主学习并进行多种有效学习行为的。

(2)认真备教材、备学生。教材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运用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活用教材,使教学方法更有效;同时,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上课前应认真观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基础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有效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3)一心多用,教育机智。课堂上不仅要专心教学,同时也要兼顾观察学生,不仅观察学生的反应,还要通过提问、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再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率。

(4)多让学生“自学”。这里的“自学”不仅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己学习或者通过课下做习题,还包括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操作性学习、交往性学习、观察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巩固实验仪器的操作、培养科学探究的逻辑思维;通过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借助他人的思维启发自己独立思考,补充自身思考的不足,提高学生思考效率;通过观看视频、实地观察,用视觉的直观性代替教材内容的抽象与刻板,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化学的热爱;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学会自我学习、总结、归纳,锻炼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5)学会反思。授课结束并不代表教学过程结束,教师还应在课下积极反思本节课的不足与闪光点,查阅资料或与同事交流,一起探讨如何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在同事间的交流中学习对方的长处补己之短。

总之,教师应正确定位,明确自己的引导者身份,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自我培养,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落实,提高教学效率,推动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7.

[2]陈佑清著.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11-113.

作者简介:徐继琳(1994年—)女,汉,山东省临沂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