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创新

阮振学

江门市国土测绘大队广东江门

摘要:地理国情是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数据基础。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完成了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初步摸清了中国的地理国情家底,科学揭示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对准确把握国情国力,准确掌握、科学分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义十分重大。例如,通过普查获得了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了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评估的需求,提高了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在完成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基础上,中国又启动了重点专题国情监测,如中国省会城市城区面积分布监测、国家级新区建成区面积监测等,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开发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通过普查获知,2015年中国省会城市城区总面积为10369.6km²,占市辖区面积的4.1%;通过对比监测可知,相比2000年增加了3958.4km²,是2000年的1.62倍。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监测;创新

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

地理国情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表的全要素监测,监测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考虑到普查和监测成果的实际应用需求,未来还应该增加普查未涉及的不透水面数据、社会经济类专题数据等。在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相关行业部门(国土资源、环境部门等)所收集的数据,比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作为自然地理国情要素的补充资料,遥感影像可用于不透水面的提取;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社会经济类数据通过空间化处理后,可用来获取社会经济地理国情信息。经过应用的调研、技术的研讨和成果的服务,本文认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不等于基础测绘,当前的普查和监测,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完善和创新的新需求。(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内容需要创新需要增加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产出老百姓能看懂的地理国情指标,如城市海绵度、绿化度、交通通达度、水资源丰足度、绿色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幸福指数等,并实现其空间化。例如人口数据,应形成白天和夜晚的人口空间分布,内容要面向领导辅助决策,且易于决策。(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需要创新自然地理国情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要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通过众源大数据和对地观测传感网来更新各类地理国情。(3)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表达形式需要创新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地理国情要通过矢量和栅格一体化表达,其中点和线类国情适合矢量表达,面状地理国情适合栅格表达。

2地理调查理论与方法

地理调查是在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利用3S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各种信息获取手段,结合社会调查方法,以社会需求和公共服务为导向,调查和采集各类地理对象和地理现象,获取地理数据、地理信息和地理知识,建设地理要素时空数据库,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地理设计服务和地理文化服务。地理调查包括传统地理知识获取方法、天空地一体化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网络众包平台等技术方法。其中传统地理知识获取方法包括科技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天空地一体化技术通过集成应用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倾斜摄影技术、低空遥感技术、地面移动测量系统,基本可以实现快速获取任意区域、任意时间和任意对象的高精度空间位置信息和地表信息;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网络大数据抓取技术获取不同类型的地理对象数据,为大数据时代地理研究提供海量数据支撑;网络众包平台也是开展众源信息采集的重要渠道。

3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创新

3.1自然地理国情监测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

地理国情信息具有动态性、时效性,反映地理国情在某一时期内的变化情况。地理国情监测涉及数据类型众多、数据源广泛、数据量巨大,为保证分析和决策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地理国情数据必须具备较强的现势性。不同的地理国情信息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诸如地貌、水域等自然地理要素,在较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演变的周期较长,这部分国情的监测,可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要素,比如交通网络、地理单元范围等具有较快的变化频率,再依赖众源数据等其他手段进行更新。

3.2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

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从不同于自然地理的角度,反映了一个区域的人文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例如人口的白天分布和夜间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白天的分布反映出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人口分布,代表白天经济活动规律。夜间人口分布,代表夜间经济和人口住宅的分布现状。同时,人口和房屋间在不同时段的关联和分布规律,对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3.3通过众源数据更新各类地理国情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国情复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表变化频繁。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手段还在探讨和完善之中,地表形变、污染程度、局部变化、大气、水体、地表的监测,都应该有不同的技术手段。考虑到不同地理国情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实现对地理现象或过程准确、快速、有效的监测,需要掌握地理国情要素变化规律,制定差别化的监测机制。

3.4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地理国情更新

地理国情更新的时间尺度则与地理现象或过程密切相关,反映一定时期内地理现象或过程的演变情况。当定期普查和通过存档数据更新不能满足需求的地理国情类更新,可考虑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地理国情及时更新。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聚焦服务连通事件感知、协同观测、高效处理与决策支持,提供任务驱动的、主动的时空信息灵性服务。

4结论

地理调查理论与方法是在地理学和测绘学理论与技术基础上,结合地理调查实践,经系统梳理和归纳形成的体系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在重庆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中,项目组以该技术体系为指导,综合运用科技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天空地一体化技术等地理调查技术方法,高质、高效地完成了全市地理单元普查工作,地理调查在地理国情普查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中,地理调查将在发现变化信息、采集空间信息及属性信息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为地理国情监测中地理单元的常态化监测工作提供有效途径,提高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效率及成果质量。

参考文献

[1]马雨田,吕国卿,孙永泉.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方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7,40(08):76-80.

[2]肖建华,甄云鹏,罗名海.城市地理国情普查监测的实践与思考[J].城市勘测,2017(03):5-12.

[3]唐伟,王德富,刘翀,李维庆.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系统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01):41-43.

[4]洪亮,余晓敏,史晓明.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应用实践与探索[J].测绘通报,2017(01):119-1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