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3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的研究

李冰李德俭李雪梅任连勇

李冰李德俭李雪梅白城师范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137000

任连勇93069部队116200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分析了我国目前校企合作的状况,对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如何打破瓶颈给出了建议并对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我国的职业教育从1999年开始加速发展至今,几乎每个地级城市都有自己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从200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起,我国的职业教育更是方兴未艾,蓬勃发展。2010年教育部又先后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再次表明了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人说中国是世界工厂,那么一流的技术工人就是这个大工厂赖以生存的基石,中国制造也正是靠着这些掌握熟练技术的工人们的创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未来的产业升级还将依靠掌握着先进技术的工人们的智慧和才干才能得以实现。职业教育正是这种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其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职业院校的定位上,我们不难看出职业院校主要就是培养适应时代,适应社会的一线的工作人员。所以职业院校的运行模式应该是和普通高校有所区别的。这个区别也正是职业院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确切的说就是职业教育要深入的发展“校企合作“。如果说普通理工科高校走产、学、研道路,那么职业院校就要校企不分家,更突出产和学,更突出生产实践中的创新。这里不是说不搞研究,而是不作为职业院校发展的侧重点。因为和综合性大学、普通理工院校相比,职业院校在科研上不具有优势,如果一味的追求,效果不一定很好,还容易迷失自身的特点。

一、国外可借鉴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这是一种国家立法扶持,校企双方共建的模式,而且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分类改革。整个过程以企业为主,学员具有双重身份,即学生和学徒,学习地点是教室和车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为战后德国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德国经济的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国的合作教育主要是指社区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中心。实施方式多样化,可以半工半读,理论学习和实际劳动交替进行;可以是生产实习制,学习一段时间后到校外参加一定量的生产实习;还可以是顶岗上班,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是一种半工半读、工读交替的教育模式。受教育时间有长有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受到学校或是企业的资助。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更强调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建立了规范了培训标准,划分了职业资格认定等级,实行弹性学制。

二、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状况——喜忧搀半

(一)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大胆探索校企合作之路

喜的是东部、南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部分职业院校通过不断摸索已经逐步找到适合其发展的运行模式。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8个行业协会,300多家民营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推行“以产带学”、“学做合一”、“双证并举”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合办“正泰班”、“奥康班”、“德力西班”等多个订单班。与行业协会联办了多个二级学院,被誉为职业教育的“温州模式”。

江苏无锡商职院连续多年保持高达90%以上的就业率,究其根源,是推行“校企合一”、“前厂后校”、“前校后厂”等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原因。

烟台职业学院自2005年开始在山东省率先成立了由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组成的建设与发展顾问委员会,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紧密合作。一是校企合作办专业。二是校企合作办车间。三是办企业冠名班、订单班。这些举措不但使学生就业不再发愁,而且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引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瑞士圣加伦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和团体前来学习交流。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举步维艰

忧的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普遍还没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之路。虽然为了国家评估,很多职业院校也都和企业实行了挂牌合作,但大都还只停留在名义合作的层次上。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是有关系的。一方面,学校对实行深层次校企合作有顾虑,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管理上。另一方面,企业对深层次的校企合作缺乏热情,认为学生到企业学习会给正常的生产带来不便。总之,没有足够的内在动力推动校企合作深层次开展。笔者认为要打破校企合作的坚冰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努力。

首先应该从思想上加以转变。学校需要认识到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向某个企业推销自己的学生以提高就业率,更重要的是为全面的培养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企业也不能只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而是要带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从企业长远的人才储备出发,把校企合作当成自身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柱。政府和相关部门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不仅要给企业和学校搭建一个良性互动的平台,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校企合作的实施。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当地的职业院校和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对于地方经济是有着强大推动力的,是可以造福一方百姓的。

其次,学校和企业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学校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使学生所学更贴近企业所需;企业也要安排出有经验的师傅来向学生传授实际操作技能,对学生进厂期间的工作安排进行适当调整。学校和企业的这种调整不应该是孤立的,应该是有机的整体,是学校和企业经过交流之后的共识。此时,学校不应只考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更应该多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企业也不应该只考虑经济效益,应该更多的站在培养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双方更多的换位思考才能把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下去。

最后,要加强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间的交流。这种双向的交流培训不单是为了更好的教学生,它对提升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的素质都是大有裨益的,对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试想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员工之间有着项目合作或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相互学习需要,那么这种合作是会使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面受益的,进而也会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内动力。

此外,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也可以通过地区间合作、国际合作学习先进的职教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相信通过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努力而开展的校企深层合作完全可以成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

通过上面对国内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何种校企合作模式,要想获得成功都离不开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的积极努力。面对国际化的大环境,我国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道路还有很长。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一)政府参与,建立法规

政府要足够重视,对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加强引导。2010年,我国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校企合作办学法规。《纲要》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对校企合作寄予的期望。根据现有状况,我国还可逐步推行职业等级认定制度,对于在职业院校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学员再进行职业等级的考核,考试合格发放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教育部国家督学周稽裘认为“引导政策的实施,将从根本上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应该说《纲要》的颁布拉开了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序幕,标志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将走向多元化、深入化、规范化。那么接下来各级地方政府就应该根据《纲要》和本地区特点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校企合作深入展开。必要时地方政府还要充当校企合作的桥梁,为校企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熟经验,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美国的《职业训练合作法》,澳大利亚的《拨款(技术与继续教育资助)法》等。

(二)学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把企业文化融入德育教育

校企合作的校方要对教材、教法进行改革,对专业的设置进行重新的考量。对于那些适应本地经济发展,就业率高,企业需求量大的专业要重点扶持,甚至可以积极引进。但对那些招生和就业都很困难的专业可以考虑适当的调整,甚至取消。要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增强实用性知识的比重,做好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衔接,切实把教材改革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学校还要把企业文化教育融入到德育教育当中,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多元化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化发展

鼓励行业企业投资办学,探索建立职业院校董事会、理事会,让利益相关各方都有参与议事的积极性,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当然也可以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商,安排好资金、管理、培训、基地建设等事务,大家各负其职,改变传统的单一办学模式,把更多的活力注入职业教育。

(四)扩大招生范围,办学灵活,强调继续教育、终身教育

职业院校要增加招生渠道,扩大招生范围,更广泛的服务于社会。职业院校招生的范围可由现在的中学生扩大到整个社会,他们可以是来自工厂的工人,可以是来自田间地头的农民,也可以是复员的军人等等来自社会各界有继续教育要求的人们。在招生考试上,不妨考虑单独对口招生和中考高考相结合。对于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在招生方式上可以效仿普通高校的自主招生。办学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比如有些农民想学习农业知识,可以在农闲时集中办班,在农忙时派教师或是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学制上可以实行弹性学制,长短期培训并存等多样化方式。而且应该创造条件给培训学员建立学习档案,方便企业用人查询,也方便日后学员有继续学习需要时课程方面能良好衔接。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现在很多学校积极推行“双师”制,就是说要求教师既要有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职业资格证书。只是我们在这强调的“双师型教师”不是简单的培训或是考试后发个证书,而是要培养一批真正下得了车间的教师和上得了讲堂的师傅。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敷衍了事,可以先通过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顶岗一年两年,或是直接从企业挑选一些有经验和理论基础比较好的技术人员直接进课堂的方式做一个过渡,然后再逐步形成固定的培养模式,做到教师定期走出校门去,专家定期请进校园来,把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大幅提高。这个环节是尤其重要的,因为无论是从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角度还是从教材教法改革的角度,双师型教师都是执行的主体。只有这些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专业技能,既懂学校管理模式又懂企业运行模式,既了解学校学生需求又了解企业需求的双师型教师才能不断的为校企合作的资源最优化配置提出合理化建议。双师型教师就好比是流动在学校和企业间的血液,能不断的为校企合作各方提供营养、指明方向。当然,要想取得好的成绩离不开好的制度做保障。职业院校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师评价制度。比如可以把教师参与企业创新,社会服务作为评聘考核的重要内容,激发广大教师再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在教师中开展技能竞赛,引入企业参评机制。好制度的建立也不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兼顾公平性、合理性。

面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职业院校唯有抓住机遇,大胆改革,依托现有的国家大力发展职教的政策,力争上游,服务社会,实现经济、教育、民生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胜连,《江苏无锡商职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解析》,《中国教育报》,2007年2月15日第3版

【2】刘洪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教育与职业》,2011年2月中第5期(总第681期)

【3】蔡继乐、赖红英,《广东职教:开展校企深度融合的三个经典案例》,《中国教育报》,2009-12-17

【4】黄伟、曾志,《职教宝安模式应当全国推广》,《南方日报》http://www.sina.com.cn,2010年03月30日08:12

【5】吴建成、王媛媛,《校企合作在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中受制的原因分析与出路探寻》,《镇江高专学报》,2011年1月第24卷第1期

【6】邱远,《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新思考》,大庆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

http://www.dqzyxy.net/Item/3182.aspx

【7】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6212,12:81284,81页~84页

【8】苑国栋,《政府责任:实现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职教论坛》,2009年第16期

【9】《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2010年9月13日)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1】张伟,《烟台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成榜样世界名校前来取经》,胶东在线网2008年11月12日讯

注: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GH0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