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例腹腔镜手术下切除胃间质瘤的临床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19例腹腔镜手术下切除胃间质瘤的临床治疗分析

李秋

李秋(辽宁省鞍山市第四医院外三科114001)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下切除胃间质瘤的临床治疗。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普外科完成的19例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5小时,平均出血量100ml,术后24~36小时内恢复胃肠道蠕动,术后病理均确诊为间质瘤,术后3个月~1年的随访未发现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对患者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康复快,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间质瘤腹腔镜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197-0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可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地方,常见于胃(50%-60%),其次是小肠(20-35%)[1]。由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所以在治疗上无需行大范围淋巴结清扫,对病灶<5cm的患者行病灶局部切除即可。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在胃肠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是目前腔镜发展的热点和焦点[2]。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的1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最小的28岁,最大的76岁,其中位于胃前壁11例(胃窦部2例,胃体部5例,胃底4例),占57.9%;胃后壁6例(小弯侧近贲门部3例,胃体部3例),占31.5%;结直肠1例,占5.3%;肠系膜1例,占5.3%。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并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黑便,上腹部有肿块,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10d~2年,其中1例在查体时发现,3个月以内的9例,6个月到一年的5例,1年以上的4例。19例均行手术切除。

1.2术前辅助检查:在19例患者中,均做腹部B超检查,并通过胃肠镜检查而确诊,1例行CT检查确诊。

2.方法和结果

2.1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成功后,取平卧位(视肿瘤部位而定是否采用‘大’字位)。按上腹部手术常规行4孔法腹腔镜操作,取近脐作一长约1cm切口,进气腹针,气腹压力为12~14mmHg,在腹腔镜下探查确定病灶,对于胃后壁病灶,需先暴露胃后壁,必要时结合术中胃镜确定病灶。对于胃前壁病灶,一般较易直接发现,对于位置较高,肿瘤偏小的粘膜下肿瘤较难确定,可选择术中胃镜确定或使用腔镜肠钳触压找到肿块,根据对肿瘤的探查结果选择适当的手术切除方式。当切除肿瘤后,断面用电凝刀止血,断面两端及中段切割闭合交界处浆肌层缝合包埋,于右肋缘下操作孔放置腹腔引流管1根,取出肿瘤常后常规病理检查。

2.2结果19例患者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术后无一例死亡。手术时间平均1.5小时,平均出血量100ml,术后24~36小时内恢复胃肠道蠕动,术后病理均确诊为间质瘤,术后3个月~1年的随访未发现肿瘤转移或复发。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最早是Mazur等在1983年提出的。过去对GIST的组织起源、生物学行为、肿瘤的恶性程度的认识不深。近十几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技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免疫病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3],对GIST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GIST来源于胃肠道的间叶组织,与一般胃肠道肿瘤相比,其在组织发生、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有特殊性,随着免疫组织学、分子生物学、免疫病理学的不断发展,对各种肿瘤检测的抗体不断被发现,对胃肠道间质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近年来认识到GIST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实体,它可发生于从食管至肛门的任何部位,多数发生在胃和小肠,也可发生于胃肠道外的肠系膜、网膜或后腹膜。GIST多见于中老年人,但在本组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8岁,此病年轻化近几年成上升趋势。GIST的症状通常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有关。早期患者一般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仅有食欲不振、消瘦、腹部不适等消化系统非特异性表现。随着肿瘤的不断增长患者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果粘膜面有溃疡形成,就可导致出血、囊性坏死,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严重者可导致患者贫血。对影像学的常规检查只能大致判断肿瘤的大小和部位,但对于该病是否应该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组B超阳性率较低,可能是因为B超对腹腔内空腔脏器病灶回声不敏感。

根据WHO肿瘤组织学新分类方法,间质性肿瘤是源于肌肉或神经类型都不明确的肿瘤。间质瘤过去常诊断为平滑肌瘤(肉瘤)或神经鞘瘤[4]。间质瘤可分为向平滑肌分化、向神经成分分化、双向分化和未分化四个类型。确切地说,胃肠道间质瘤是病理学诊断,或者分子病理学诊断名称[5]。

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主要包括:内镜下切除术、腹腔镜胃内切除术和腹腔镜切除术。由于前两种操作技术本身的不安全性,现在已经很少采用。近年来由于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的不断完善成熟,对患者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康复快,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PidhoreckyI,CheneyRT,KraybillWG,etal.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currentdiagnosis,biologicbehavior,andmanagement.AnnSurgOncol.2000;7:705-712.《医学信息》

[2]ChoiYB,OhST.Laparoscopyinthemanagementofgastricsubmucosaltumors[J].SurgEndosc,2000,14(9):741-745.

[3]侯英勇,朱雄增,王坚,等.胃肠道间质瘤起源和分化的探讨[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3,32:106-110.

[4]EmoryTS,SobinLH,LukesL,etal.Prognosisofgastrointestinalsmoothmuscle(stromal)tumors:dependenceonanatomicsite[J].AmClinPathol,1995,154:53-60.

[5]马大烈,刘晓红,白辰光,等.C-kit基因突变对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3):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