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肝熄风法治疗呃逆28例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柔肝熄风法治疗呃逆28例的临床观察

李静

李静

(四川省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目的观察柔肝熄风法治疗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4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1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自拟方,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对照组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熄风法能够提高呃逆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呃逆柔肝熄风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055-02

【Abstract】Objective:ObservetheclinicalcurativeeffectofthetreatmentwithRouganxifengMethodinhiccup.Methods:28caseswererandomlypidedinto2groups.Thecontrol(14cases)wastreatednormallywhilethetreatment(14cases)wasgivenZinifangonthebasisofnormaltreatment.Thecursewas2weeks.Results:theeffectiverateintreatmentgroupwas92.8%,andcontrolgroupwas71.4%.Thereweredifferencebetweentwogroups(P<0.05).Conclusion:RouganxifengMethodcanenhancetreatmenteffectinhiccup.

【keywords】hiccvprouganxifeng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1]。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胃为气逆,为哕”之载。《景岳全书?杂证谟?呃逆》曰:“呃逆证……虽其中寒热虚实亦有不同,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也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所言切中病机,即导致呃逆的病因虽多,但病机总不外乎胃气上逆。呃逆的病位主要在胃,其次与肺与膈相关。胃气上逆是呃逆的基本病机。胃为六腑之一,其气以和降为常。若胃失和降,气反上逆,则可发为呃逆。肺属金而主肃降,其气与胃气均以降为顺。若肺失肃降,也会使胃气失降,气逆而作呃。此外,“膈上热”也会使胃失和降,气反上逆而作呃。脾与胃为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脾病及胃,若使胃气失于和降,也可引起呃逆。肝胆与胃为木土相克的关系,肝胆有病而犯胃,以致冒失和降,也可引发呃逆。心与胃为火土相生的关系,心病而及胃,胃失和降,亦发呃逆。总之,凡其它脏腑有病,或虚或实,或寒或热,影响及胃而致胃气上逆者均可引起呃逆。呃逆的病因,外因可因外感风寒、风热或湿热而发。此外,治病失误,或因误补而胃热,或因误下而胃虚,或因仟、下太过而损伤胃气等。凡一切能导致胃气上逆的病因均可引发呃逆。有研究发现,呃逆主要涉及脾、胃、肺,用药以温性为主,苦、辛药物联合体现了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2]。然而部分呃逆病症以此法治疗效果欠佳,以致呃逆频繁发作,症状顽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呃逆的辨证施治是治本之法,非如此不能除其根。但治疗中也需根据呃逆的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从而予以降逆止呃的治标措施。只有标本兼治,才能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疗效。笔者从柔肝息风止痉方向治疗呃逆病症,取得很好疗效,现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7月~2013年7月的28例呃逆患者(由胃病引起并排除心脑血管、呼吸、代谢等疾病),其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23~56岁,平均年龄35.2岁,病程48小时~15天,平均病程3.8天。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14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雷贝拉唑肠溶胶囊10mg口服一日一次,多潘立酮片10mg口服一日三次,胃复安10mg与异丙嗪25mg交替双足三里穴位注射一日一次;

治疗组:在前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方(白芍40g,炙甘草20g,陈皮10g,枳壳15g,柿蒂10g,全蝎3g,蜈蚣1条)柔肝熄风,和胃降逆。兼寒者加用丁香、吴茱萸;兼热者加石膏,竹茹;兼痰瘀者加桃仁、竹茹;兼气虚者加黄芪。

1.3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后呃逆停止;显效:治疗后呃逆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显著缩短;有效:治疗后呃逆稍有减轻,持续时间稍有缩短;无效:治疗前后呃逆无变化。

2结果

2.1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表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经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呃逆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的病症。一般疗法为(1)吸气后屏气法:患者深吸气后迅速用力屏气,然后缓缓呼气即可。此法可反复使用,多用于由精神刺激和进食过快引发者。(2)按压双眼球法:患者闭目,术者将双手拇指置于患者双侧眼球上,按顺时针方向适度揉压眼球上部,直到呃逆停止。此法多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但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忌用,心脏病患者慎用。(3)按压眶上神经法:患者平卧位或坐位,术者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眶上,相当于眶上神经处,以能忍受为度,双手拇指交替旋转2~4分钟,并嘱患者有节奏地屏气。(4)颈动脉窦压迫疗法:方法是嘱患者用手指指腹轻轻揉压单侧颈动脉窦(位于气管两侧搏动处)。注:严禁双侧同时压迫,以防脑缺血而发生意外。(5)(吞)吸食烟雾法:取一长圆形的一端开口的硬纸筒(患者可以自己制作,纸筒口径以刚好能盖住口唇为宜),用火点燃碎纸屑后放进硬纸筒内,然后使其熄灭,产生烟雾后立即将纸筒开口端紧压在患者口唇周围,留出鼻孔,嘱患者张口把烟雾吞下(忌用抽吸法),吞烟时间1~2分钟。或者选用干净的人指甲,剪碎后和烟丝混匀卷成纸烟点燃抽吸。(6)牵舌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张口,伸舌,术者用消毒纱布裹住舌体前1/3~1/2部分,轻轻向外牵拉,以患者稍有痛感为度,持续30秒钟左右后松手使舌体复位。此法可重复操作。(7)足部疗法:方法是嘱患者用手指稍加压力揉搓足底(位于涌泉穴内下旁开1寸处),直至呃逆停止。

现代医学认为其系迷走神经受刺激,反射性使膈肌产生间歇性收缩运动引起,即膈肌痉挛。常见于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心肺疾病、恶性肿瘤、脑外伤等。呃逆的预后绝大多数是良好的,偶发轻微的呃逆可不治而愈。顽固持久的呃逆经过正确的辨证施治,也多能治愈。至于少数危重病如肝硬化晚期、尿毒证、肿瘤等晚期出现的呃逆,元气已衰败,胃气将绝,则其预后不良。呃逆的调护亦需据辨证而施护,重要的是保护胃气,饮食要易消化,寒温需适中。若由外感引起的要注意不可重复外感;内伤情志引起的应调畅情志。寒证呃逆饮食起居需避寒,热证呃逆则辛辣炙熔应禁忌,虚证呃逆不宜过劳,实证呃逆切忌妄用补剂(包括饮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性,临床上见到的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等均可归属于风性主动的临床表现[3]。笔者认为膈肌痉挛引起的呃逆亦可视为一种“风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肝生筋”。《素问?五藏生成》说:“诸筋者,皆属于节。”正是由于筋的收缩、驰张,关节才能运动自如。因此,筋的内涵,实际应包括有收缩功能的肌肉和有传导支配作用的条索样组织(如神经)在内[4]。肝藏血,濡养筋脉,则运动灵活,若肝血不足,筋不得养,则可见痉挛、抽搐之举。言此,膈肌痉挛所致呃逆治当柔肝熄风,和胃降逆。自拟方中以芍药甘草汤加味组成。白芍主归肝经,性寒阴柔,能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甘草主入脾经,味甘性缓,能和逆气,缓急止痛。白芍长于柔肝止痉,甘草长于缓急止痉,二药合用,借其酸甘化阴之性,治疗风证有奇效[5]。《本草从新》载全蝎:“治诸风掉眩,惊痫抽掣,口眼蜗斜……厥阴风木之病。”《本草纲目》载蜈蚣:“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全蝎和蜈蚣均有熄风止痉之功,是治疗痉挛抽搐等的常用配伍组合。故方中用全蝎和蜈蚣熄风止痉,缓解痉挛。加之陈皮、枳壳、柿蒂和胃降逆,全方共奏柔肝熄风,和胃降逆之效,正对膈肌痉挛所致呃逆本质,以上仅是笔者的浅析,希望有助于临床应用治疗。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30.

[2]汪海飚.中医治疗呃逆用药的性味归经研究[J].新疆中医药,2011,29(5):47-49.

[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0.

[4]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0.

[5]杨素芳.白芍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