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穴注射式埋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背俞穴注射式埋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陆世有

陆世有

广西南宁市隆安县人民医院532700

【摘要】目的:观察背俞穴注射式埋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背俞穴注射式埋线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纳差、胸胁胀痛、疲乏无力等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HBV-DNA、HBeAg阴转率明显更高(p<0.05),治疗组转氨酶下降更明显(p<0.05),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背俞穴注射式埋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背俞穴;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临床上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之一。中医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故笔者采用背俞穴注射式埋线扶正固本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0年7月-2012年8月我科收治的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背俞穴注射式埋线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埋线组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在32岁-53岁,平均年龄42.6±7.3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在31岁-55岁,平均年龄43.7±6.6岁。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没有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照组予以静脉滴注甘利欣、肌苷、维生素C等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背俞穴注射式埋线。埋线方法如下:将已消毒的2号羊肠线剪成2cm左右,用12号腰穿套管针将线装入管套内,刺入肝腧、胆腧、脾腧、胃腧、肾腧等背部腧穴,找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入肌层内,3日内避水、每2周一次,4周一个疗程,三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疗效判断:参照2005版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疗效标准制定,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HBsAg、HBeAg、HBcAb中任何一项转阴;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肝功能好转,HBsAg转阴;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未见差异。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治疗后HBV-DNA、HBeAg阴转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本观察中发现以下特点:1、背俞穴埋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纳差、胸胁胀痛、疲乏无力等症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鼓舞正气的作用。2、和对照组相比,可明显提高HBV-DNA、HBeAg阴转率(p<0.05)。3、治疗后治疗组转氨酶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中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是湿热疫毒之邪侵袭所致,当人体正气不足时,无力抗邪,可因外感、情志、饮食、劳倦等而因素诱发本病。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肝,又涉及脾、肾、胆、胃、三焦等脏腑,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同时存在湿、热、瘀、毒之邪实,及肝、脾、肾之正虚,故治疗本病当扶正固本与祛邪、活血、解毒、利湿同举,以调整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现代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病程进展与细胞免疫功能有重要关系,且均认为人体抗病能力不足时导致HBV感染的重要原因,而现代研究还表明,细胞免疫是肝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免疫调节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1-4]。

穴位埋线在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将适当大小的由异体蛋白合成的羊肠线埋入特定穴位,埋入穴位后羊肠线被分解、吸收,从而产生了封闭、针刺、刺血等多种效应,可对穴位产生缓慢、持久的“长效针感效应”,与《内经》中记载的的“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观点相一致,对于慢性、顽同性、免疫低下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5-6]。目前穴位埋线已经在慢性疲劳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相关疾病方面取得较好疗效,在临床上颚应用日益广泛,并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疗效持久,价格低廉的特点[7-8]。

背俞穴与脏腑之间气血经气的联系在针灸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具有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的作用。解剖表明背俞穴与脊神经阶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故对于背俞穴刺激作用可提高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产生复杂的神经、体液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可从多方面对机体起到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恢复生理平衡、增强抵御疾病的目的。故背俞穴埋线具有长期、持续的刺激作用,可振奋正气、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9]。本研究中发现治疗组其HBV-DNA、HBeAg阴转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且ALT下降更明显(p<0.05),从侧面表明背俞穴埋线可能时通过调节机体免疫从而清除病毒。此外临床观察中还发现,患者纳差、胸胁胀痛、疲乏无力等症状改善较明显,表明穴位埋线可起到一定的鼓舞正气作用。

故背俞穴注射式埋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取穴少、本观察中只肝腧、胆腧、脾腧、胃腧、肾腧等背部腧穴,维持治疗时间长,通常可2周一次,且能起到持续、温和的刺激作用,可减少对患者工作、生活的干扰,疗效可靠、安全、患者接受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01:82-91.

[2]邓华亮,王天芳,赵燕,等.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中医证候要素[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08:845-849.

[3]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胃肠病学,2011,06:351-366.

[4]王灵台.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讨论稿)[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2011:8.

[5]李洪双.背俞穴埋线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评价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11(4):324-326.

[6]杨冠军.背俞穴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58例[J].中国针灸,2009,13(02):98.

[7]许新霞,朱超英,张采真,等.背俞穴埋线法治疗慢性荨麻疹2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22(08):732.

[8]朱勤,杨育林,杨小乐,等.黄芪针穴位注射治疗慢乙肝临床研究与中医外治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12(5):2695-2697.

[9]栗书元.温针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41(0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