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压无针接头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正压无针接头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体会

何艳丽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湖北武汉43000

摘要: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患者长期治疗反复静脉穿刺造成的痛苦也减少了扩理工作量。但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易发生堵管、肝素钠封管过程繁琐,病人易引起静脉炎等。另外,用以封管的肝素钠可以影响凝血功能、长期用头皮针穿刺肝素帽,增加了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的发生率等等。而正压无针输液接头应用于临床,弥补了上述不足。现将我科2017年1月—2017年6月使用正压无针输液接头替代肝素帽应用于静脉留置针输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方法

操作者均为工作2年以上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护士。穿刺部位选择弹性好、较粗直、无静脉瓣、易于固定的前臂静脉、腕部挠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常规消毒穿刺后,实验组接正压无针输液接头,排气后即可输液输液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接肝素帽输液,输液完毕用肝素封管液封管。其中输液器均采用螺旋式输液器。

2护理体会

2.1静脉的选择操作前准确评估穿刺部位周围的皮肤情况和静脉条件,宜选择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避开静脉瓣、关节部位以及有疤痕、炎症、硬结等处的静脉;尽量避开关节和下肢的静脉,如选择在关节处穿刺,患者活动时,会影响其输液的速度,增加导管异位的机率。而下肢静脉瓣膜多且血液较慢,易发生静脉血栓和静脉炎。另外接受乳房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应选健侧肢体进行穿刺,有血栓病史和血管手术史的静脉不应进行置管。

2.2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宜使用清洁手套后进行穿刺。穿刺前应检查留置针是否完好,套管是否有开叉或者破裂的现象,留置针无针接头连接输液器,并排好气,松动枕芯,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直径≥200px,待干,操作者一手绷紧皮肤,一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刺入血管内,见回血后放低角度,边置入外套管边退针芯,将外套管沿血管方向全部送入静脉,打开止血带,松开调节器,观察周围有无渗漏[1]。

3讨论

3.1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具有专利的尖端设计和处理,减少穿刺时的阻力,保证成功的血管穿刺;柔软的内管使患者感觉更舒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减少并发症能达到较长的留置时间;通过伸缩式的专利设计,在拔出针芯时,针尖自动收纳于保护套内,并且无法复原,表面不留残血,使护士有利于职业防护。

3.2正压无针输液接头的技术特点BDQ一SyteTM压无针输液接头的分隔膜技术主要是光滑的曲面设计,可快速彻底地清洗消毒,没有边缘缝隙,使细菌不易定值,通畅的流径,细菌不易接种,且保证高流速,通透的可视性,便于观察和评估流径。

3.3正压无针输液接头的优点避免血液回流,,防止堵管使用正压无针输液接头,在输液完毕,输液器乳头与接头分离时,可产生瞬间正压,自动将留置针软管内的血液继续向前推动,防止血液回流造成堵管。

3.4减少意外针刺伤的风险针刺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随着安全防护意识的增强,全世界范围都在重视职业安全问题。由于本科室为急性感染病科,收治的病种较为复杂,大部分为血源性传播疾病,重视安全防护问题刻不容缓。无针接头的应用,大大减少头皮针反复穿刺的使用频率,100%预防医护人员针刺伤,避免了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等,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我们

的医护人员。

3.5减少感染及静脉炎发生率使用无针输液接头,可保证输液系统内部成为一种密闭的无菌输液系统,减少了感染的概率,同时密闭的正压无针输液接头可避免头皮针反复穿刺肝素帽,肝素帽被头皮针反复穿刺后橡胶致密性会下降,一方面增加感染的机会,另一方面使橡胶微粒进人血循环,增加了机械性静脉炎的可能。

4小结

正压无针留置针具有正压、单手操作等优点,可有效避免回血、堵塞等护理问题,降低操作者针刺伤发生率,只需用生理盐水冲管,可以避免因使用肝素钠液封管所带来的一些弊端,如肝素属于抗凝血因子,对一些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不宜使用。应用无针正压输液接头有效地避免了因患者活动而将连接留置针肝素帽的头皮针脱出而划伤患者皮肤的危险,防止造成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可使患者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且能够保持静脉管道的持续通畅,便于抢救,静脉留置针为一次性产品,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既安全又可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正压无针式留置针的应用,对患者及护理人员具有双向的保护效果,同时保护两者之间的利益,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未来的输液理念中,静脉留置针将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在挽救患者生命中发挥给药迅速、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等越来越多的积极作用;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熊书梅,秦德芳.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4,19(11):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