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例再发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体会

/ 1

15例再发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体会

于斌

于斌(辽宁省大连庄河市中医院116400)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9-0249-02

一临床治疗与方法

男十例,女五例,平均年龄在68.8岁,首次发生脑出血距本次发病1-4年。13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再次出血部位和前次部位相同11例,初次脑出血出血量平均35ml,再出血量平均65ml,15例再次脑出血的病人,其中9例均在6小时之内手术,手术方法:2例小脑出血病人,行后颅凹中线切口,血肿清除术和后颅凹减压,5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病人,行双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术,3例基底节区脑出血行颅骨锥孔血肿冲洗引流术,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二结果及随访

15例再次脑出血病人,术后观察一个月,6例完全恢复到术前,轻瘫及生活自理状态,3例病人死亡,6例遗留较重度偏瘫,失语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

三讨论

再出血的发病率近来文献报道,2%-24%本科为11.5%发病高峰期2-4年,再出血原因:长期高血压病以及血压控制不良有关,还有脑淀粉样血管病变,大部分出血部位和首次相同,以基底节区发病最高,再次出血病人病情明显较首次为重,我们的临床实践证明:再次发生脑出血的微重病人,通过手术治疗,不仅可以存活,而且功能有可能恢复。手术时机尽可能的采取超早期(6-8小时)手术治疗。手术时需注意:

1、手术时机尽可能的采取超早期(6小时-8小时)手术治疗,使脑组织的继发损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2、开颅血肿清除术,非功能区皮层小切口不必苛求血凝块的完整清除,充分减压是关键,但要力争切除术中所发现的异常血管病变。

3、行锥孔颅骨钻孔引流术时,术前判断为动脉瘤和血管畸形以及脑淀粉样血管病变引起脑出血时禁用,根据CT定位确定穿刺点及耙点,首次抽出血肿不超过血肿量的1/3,术后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2万单位,每日一至二次,直至血肿引出,如术中发现活动出血,应开颅血肿清除。

4、如做脑室外引流术时,如考虑室间孔有可能堵塞,一定要做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有条件可考虑定向穿刺,对脑室内积血破入三、四脑室及铸型者尽早应用尿激酶灌注引流。

5、术后注意:(1)保持血压稳定,防止血压过高再出血,过低导致脑血流量灌注压不足。(2)控制颅高压,减少因高颅压引起的继发损害。(3)防止并发症,本组15例病人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特别强调气管切开的重要性,手术后昏迷,考虑近期不能清醒,以及手术后无呛咳及吞咽反射的患者均应行气管切开,预防消化道出血(4)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5)再出血的病人存在脑萎缩(本组15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以及潜在的高血压造成的肾功能损害,应慎用甘露醇脱水,术后根据骨窗张力调整甘露醇的用量,尽量少用或与其他利尿剂合用,本组15例均未出现肾功能损害

总之,我们认为对再发脑出血的病人应当积极治疗,外科手术对危重病人的效果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