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教育角色——心理医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1

班主任的教育角色——心理医生

高春光刘小丽

高春光刘小丽山东省栖霞市翠屏中学265300

摘要:我认为,“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医生棘手教育力和感染力凝聚力自我管理因势利导

记得那是2008年我教一个六年级班并担任班主任工作,我们班有个叫衣学良的学生。刚进班级时,凭经验就觉得他眼神与其他孩子的不一样,所以一直留意他。

开学一个多月,一切正常,刚上初中学生也比较陌生,较谨慎,衣学良表现得没什么两样,而且有时对班级的事务积极参与,然而慢慢学生给我的反映就多起来了。

“老师,他在小学的时候经常偷同学的东西。”

“老师,他在小学的时候经常旷课。”

“老师,他在小学的时候经常……”

越来越多的情况反映到了我这儿来,甚至使我有点不知所措,他给我的印象不是这样的呀。虽然同学的说法对他不利,但并没改变我对他的好印象,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

“老师,我昨晚在宿舍丢了三十块钱,是衣学良偷的。”

“你怎么这么肯定是他偷的?”我不想错怪一个学生,但也不能纵容一个学生的恶习。

“你说说为什么是他偷的?”

“他以前就是个小偷。”学生很肯定也很气愤地说。

“你不能仅凭他以前是小偷就说是他偷的呀,你有什么证据吗?”学生没话说了,但他眼里含着泪也让我觉得这不是一件小事。是呀,学生一周也拿不了多少钱,没了这么多钱他心里能好受吗?学生父母知道了会怎样想呢?

作为班主任有责任也有义务给学生找到丢失的钱物,因此我开始调查这件事,随着调查的深入,不利的证言都集中到了衣学良的身上,但当我询问他的时候他却矢口否认,这使我的许多证据都显得无力了,因为这些证据都是同学们的一面之词。

因此我改变了方法,对他进行思想教育。但几天后的早晨,学生说衣学良没来上课,学校找不到他了,家里也没有他的影子,他可能去的地方都找了也没有。这让我慌了神,怎么办?有同学说可能是他旷课的毛病又犯了,但不管怎样先把人找到再说。经过我和家长近一天的寻找,终于在他家附近的山上找到了他,这时的我真是又气又喜。

鉴于他的过激表现,我没有继续在班上调查,自己给丢了钱的同学三十块钱。后来私下里我多次找衣学良开诚布公的谈心,终于把他感动了。他说在小学的时候就爱拿同学的东西,同学们也告诉老师,但从来没有查到他,慢慢地他开始拿同学们的钱,有些时候即便是查到了也从没有一个老师像我这样死追着不放,也从来没有一个老师自己掏腰包给学生钱的。其实他的自尊心也很强,所以这次也死不承认,想扛扛就过了。经过我多次的谈心教育,他被打动了,与我成了无事不谈的好朋友。从此以后他偷东西的恶习改了,而且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事给我触动很大:班主任工作会遇到许多棘手问题,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许多问题是班主任解决不了的,甚至是知道结果也解决不了的,学生的性格差异也各有不同所以我觉得班主任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在学生发生问题时有所方法。对于那些令人头疼的学困生,教师更应该心疼,应该把自己的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一些在学困生身上。须知,学困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身上也有闪光之处。教师应给他们温暖和力量,给他们信心,发现、肯定并利用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被爱中建立自尊。

我认为“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良好的谈心教育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自制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咱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其三,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有时笔谈比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