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参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护人员的心理调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对参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护人员的心理调节

周克文

周克文(黑龙江省汤原县振兴乡卫生院154722)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6-0340-02

【摘要】目的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应激源对医护工作者心理调节的影响。方法将本院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120人,根据追踪记录和调查,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用焦虑自评量表及开放式问卷进行调查,干预组运用小组谈话、辅导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心理疏导。结果调查对象普遍存在焦虑、认知力缺乏及自我评价丧失等应激反应。结论建议管理者应及时掌握动态、制定对策、及时咨询;将教育管理与关心体恤相结合;建立心理档案,实施有效对策,从而稳定医护人员的心态,这也更有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解决。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调节医护人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其来势凶猛,危害巨大,再加上往往原因不明,在短时间内令人们束手无策,因此,人们易出现心理应激,引起精神和心理上的恐慌,从而造成轻信和传播谣言、无心工作等社会不安定状况。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理的工作中,及时建立和完善心理支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1对象和方法

1.1资料我院在近两年经过多起重大公供卫生事件,分别是霍乱流行以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所有对象为在这两个阶段参与医疗处理的医护工作者共120人,将调查对象分为两组,将在工作中接受心理调节者称为干预组,共80人;将没被接受心理调节者称为非干预组(两组对照),共30人。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调查以问卷方式程现。每个问题按严重程度分0~4个答案。

1.2.2调查方法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以及工作人进行辅导填写;结果干预组问卷有83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为96.4%;而对照组问卷37份,其中有效卷30份,有效率为81.1%。

1.2.3干预方法运用公开的,更多的勾通交流谈话、及小组谈话、辅导讲座、提高信息交流等方法,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护工作人员的认知水平,调动心理防卫机制。

2比较及结果

2.1常模及两组间焦虑状态比较经检验,两组间焦虑状态与常模比较差异均存在明显差异。对照组焦虑状态明显高于常模;干预组焦虑状态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也明显低于常模。因此说明干预措施有效。

2.2通过以上两组比较可发现,两组在事件发生率和构成比上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事件相对集中。干预组较对照组事件类型增多,特别体现在与工作相关的事件上。说明干预对医护人员的心理调节有一定影响,但也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3讨论

3.1分析应激因素、查找产生应激反应的有害刺激,寻找有效的干预途径

3.1.1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线工作是复合性应激源应激源是引起应激反应的有害刺激物,包括生物、社会、家庭、心理、自然灾害及文化等多种类型。同时各类应激源也是相互联系,一类应激源也可引起发生其他类应激源的性质,从而构成复合性应激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是由疾病这应激源所引起,对人类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严重危害,同时也因为它的突发广泛性对社会和人们心理等方面引起应激反应。据调查发现,参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人员,是具有心理、生物、社会等多种性质的复合性应激源。

3.1.2焦虑、不自信等应激反应的存在在应激源作用下,个体在情绪、行为、性格等方面会出现一些改变。焦虑不自信是最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因紧张害怕、烦躁不安、担心忧虑等证状构成的一种不透明的预感,因此而产生消极不自信的情绪。在情绪的促使下,会出现认知能力的改变,使认知感知范围缩小、思维不灵活、行为变式线索被抑制。同时,自我评价自信自控能力也会因此而发生一些不良改变。调查结果表明,对照组中焦虑情绪普遍存在,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所提出的相关事件也比较受局限。说明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一线工作医护工作者心中存在焦虑、认知力缺乏及自我评价丧失等应激反应。

3.2通过科学管理,辅导心理素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医护人员勇于付出,而随之代来心理生心等非常复杂的应激反应,对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上居大的挑战,怎样让医护人员用积极的心态去投入公共卫生事件当中,去医护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新问题。当前我们认为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优化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是医护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针对调查中医护人员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作者认为,单纯实施心理干预和笼统强调管理政策,并不能根本解决医护人员的实际问题。只有从实际需求出发,制定实施有效对策,将实施教育管理与关心体恤相结合的人本管理,与建立健全有助身心健康的咨询机构相结合,才可能消除实践领域中对医护人员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的不利因素。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一定会健康而稳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参考文献

[1]彭国文,何剑锋,林锦炎.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初步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

[2]王诚,敦哲,詹思延,等.北京市海淀区403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

[3]邱士起.非典型肺炎对珠海市民心理影响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

[4]潘先海.我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制概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